中國風電集團投資5億元在洛陽市宜陽縣建設的樊村風力發電場項目將于下月開工
自2009年開始,洛陽風電資源的價值開始被逐步挖掘。而這一趨勢在3年前達到了高潮。毫不夸張地講,當時洛陽下轄的每一個縣市都有風電巨頭活躍的身影。
如今,中國風電集團投資5億元打造的樊村風力發電場項目終于落地,不僅獲得了“準生證”,也將于下月正式開工。而在其負責人看來,河南風電雖已起步,但步伐仍略顯遲緩,2014年將迎來風電項目大量開工的一個小高潮。
多個風電項目集中獲批
在節能減排以及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變火電占比過高的產業現狀,是將能源電力作為戰略支柱產業之一的洛陽所面臨的一個問題。
近年來,洛陽風電資源的價值顯現,則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而近日,洛陽首個風電項目的落地,不僅成功填補了產業空白,也使其找到了一條發展清潔能源的路徑。
據悉,改變行業現狀的宜陽樊村風電場項目位于宜陽縣樊村鎮、錦屏鎮境內,由中國風電集團旗下的宜陽協合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建設,投資為5億元,總裝機規模為4.8萬千瓦。
而這一項目近日已獲河南省發改委核準,目前,項目技術籌備階段已經結束,下個月將開始基礎設施建設,預計最快年底前可并網發電。
其實,據記者了解,與內蒙古、新疆等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相比,洛陽整體上屬于弱風區域。前幾年國內掀起風電第一波建設高潮時,眾多企業在那些擁有優質資源的地區跑馬圈地,大興土木。直到2011年,在風能資源較好地區的風電開發已趨飽和、受限于并網瓶頸而不斷“棄風”的背景下,低風速區風場開發才逐漸引起各方關注。
也正是在這時,洛陽的風電資源逐漸成為多家巨頭眼中的“香餑餑”。金風科技、大唐集團河南分公司、華潤新能源、國電聯合動力、華電集團河南分公司等多家企業紛紛匯聚洛陽測風。
據中國風電集團河南分公司負責人徐加生透露,他們也是在那個時候加入“測風大軍”的。“2011年11月前后,開始在宜陽測風,到目前為止,項目運作了兩年多。”上述人士表示。而根據他們的測試結果,洛陽的風能資源雖然相比內蒙古等地稍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大,而一個5萬千瓦左右的項目,在行業里面也不算小。
除了中國風電集團的項目之外,與其一同獲批的還有大唐宜陽木蘭溝風力發電場項目,裝機規模為4.8萬千瓦。
如果往前追溯一個月,大唐陜縣風力發電公司青山風電場項目和嶺西風電場項目也相繼獲得河南省發改委核準批復。據悉,這兩個項目總裝機容量接近9萬千瓦,預計年上網總電量共計接近1.7億千瓦時。
河南風電將迎來建設高潮
據一位大型發電集團的內部人士透露,2009年到2011年,國內風電行業經歷了一個爆發期,眾多企業大肆搶占資源,跑馬圈地。
而在2011年之后,受并網限制、產能過剩低價競爭以及國外“雙反”貿易戰等問題困擾,中國風電發展進入低谷。
國家能源局今年1月14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并網風電7548萬千瓦,同比增長24.5%,平均利用小時數更有顯著變化,2013年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2080,同比增幅達151%。
而中國風能協會一天后也發布相關數據,2013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61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4%,高于市場預期的1500萬千瓦。
這些數據綜合表明,受國家政策引導和行業自我調整以及外部經濟環境好轉等多重因素鼓舞,風電行業復蘇趨勢日趨明顯。
徐加生告訴記者,目前風電行業已經進入一個理性有序的發展周期。
雖然風電行業棄風限電的現象依然不容忽視,但上述人士認為,這些現象多發生在三北地區(西北、東北和華北),而在中部尤其是河南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棄風限電主要是由于并網以及消化的原因,就像宜陽的項目,發出的電根本不需要長途輸送,原地就可以消化。”徐加生表示。
按照他的測算,風電行業的平均年收益率在8%到12%之間,這也意味著,一般10到12年能夠收回成本。
除了對項目信心滿滿,徐加生與眾多行業人士一樣,對河南風電的發展前景也充滿信心。
一位行業專家告訴記者,河南已經“服役”的風電項目,裝機總量還不到40萬千瓦,而全國的并網裝機為7500萬千瓦。
而根據2013年10月份出臺的《河南省風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顯示,到2015年、2020年,河南省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500萬千瓦、1100萬千瓦,風電年發電量將分別達到70億千瓦時、190億千瓦時。
這也意味著,河南風電的發展將擁有巨大的潛力,而近兩年河南風電將迎來一個建設高潮。
“據我了解,目前還有一些項目正在籌備,2014年將有眾多項目開工。”徐加生表示。
而據記者了解,僅就洛陽來講,近期還有望在伊川、嵩縣、汝陽等地再規劃建設4個風力發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