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白城電網220千伏馬鎮線π接作業圓滿完工,這也標志著白城220千伏網架加強工程完美收官,進入啟動驗收階段。220千伏網架加強工程是白城電網“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成,將有效解決白城北部風電外送問題,提高白城電網供電可靠性。國網白城供電公司在工程施工期間,堅持以安全生產為基礎,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用實際行動創立了省級標桿工程。
“兄弟連”中臥底
項目安全主管馬楠是個做的多說的少的“悶葫蘆”,但是為了工程的安全管理,他可是沒少動腦筋。在項目開工的前幾個月里,他都是故意將自己的“紅帽子”換成“藍帽子”,“偽裝”成施工作業人員往返于各個作業現場。由于工程施工作業外包人員比較多,大家對這個“臥底”安全員不太熟悉,因為害怕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悄然而至,所以大家對每個環節都不敢有一點馬虎。
“這個活兒點多面廣,參建人數更是較以往多出幾倍,為了兄弟們都能安安全全回到家,我必須黑下臉抓好每個環節。”自從接手項目安全管理工作至今,馬楠沒沾過一滴酒。
馬楠堅持有作業就要提前半小時到達現場,同時他也要求現場專職安全員也這樣做。他們要會同現場負責人勘察地形,了解作業人員身體、精神狀況。為警示作業人員,項目組在現場設立了危險點控制牌并隨每道工序更新?;A坑周圍設置硬質圍欄,在入口處設置相關標牌及LED警示燈,預防人員及牲畜墜落坑內事故的發生。同時,投資配備了24小時全天候野外監控儀,對施工現場安全文明施工進行時時監控,有違章情況及時糾偏,預防事故的發生。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馬楠介紹,項目組編制了完善齊備的應急預案,并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標準化演練?,F場設置應急救援路線標牌,配備專用應急救援車輛及醫藥箱、擔架等,對于突發情況應急救援行動小組可以迅速開展工作,保證受傷人員及時得到救助。
“大醬缸”里打樁
談到施工的困難,項目建設負責人竇凱記憶猶新。鎮賚馬力風電場附近幾十公里的沼澤地施工,讓他的嘴上起了一層又一層的“水泡”。
這片地段毗鄰莫莫格濕地保護區,方圓百里的沼澤地都是橡膠泥地質,老百姓俗稱“大醬缸”。這樣的地貌給施工打基礎帶來了重大難題,施工車輛和隊伍根本無法進入,無耐只能采取錯時施工,趕在東北地區天寒地凍的時候打基礎。
竇凱介紹,零下二十幾度的時候,沼澤地表基本“凍成型”,但深層的水根本凍不住,附近水資源相當豐富,挖下去幾米深就全是水,施工人員要頂著嚴寒一邊挖坑,一邊抽水,費了好大勁才打下了基礎,但高寒天氣下水泥養生又成了問題。為此,項目組特地購置了防寒苯板及棉被,為寒冬中的基礎穿上了“保溫衣”。
此外,工程技術人員還廣泛借鑒網上資料,吸取同類施工作業遇到的事故教訓,超前提高水泥標號,加大基礎體積立方,配備防塌方設施及降水設施,防止塌方事故的發生。
“風電網”上跨越
白城地區是國家級風電建設基地,轄區內縱橫交織的風電線路給項目建設帶來了諸多障礙。竇凱在項目圖紙上畫了很多紅圈,每一個紅圈都代表一個跨越點。“220千伏鎮喬線,66千伏風鎮線、喬賚線、南南線、保油線,鐵路、鄉村公路,及部分通訊線路……”這項工程也是竇凱接手電網建設工作以來涉及施工跨越最多的項目。“我們專門搭建了兩個30多米高的跨越架,這兩個架子可沒白搭,它們在每一個跨越點都發揮了大作用。”
跨越施工前,施工人員都要提前制定跨越方案,明確危險點和危險源,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施工過程中,為保障線路安全,每個跨越架上都要使用絕緣繩封網,由專責安全員現場監護,并且在跨越架兩側設專人手持對講機時時通報牽引進度。
由于跨越架不容有失,項目組專門派人進行24小時看守,防止附近百姓偷盜,延誤項目進展。隨著220千伏馬鎮線跨越66千伏風鎮線作業結束,兩個跨越架也圓滿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項目負責人竇凱戲稱自己是帶著隊伍在白城的“風電網”上走出了“凌波微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