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機整機外形龐大,單機高度達123米(含葉片高度),風葉單片長度有45米,和輪轂組裝后旋轉直徑達90多米,迎風面積達600多平方米,途中行駛3到4個小時,穿過金山航道等船舶航行密集水域,極易在海上運輸過程中因船舶搖晃造成重心移位、風機傾斜等。公司新建的6000噸級專用工程駁——601號船的到來解決了這個難題,每航次可同時運送2臺。該大型工程駁是為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工程3兆瓦以上風電機預拼裝和海上整機運輸而度身定做的。
為了防止風電機傾斜,專用工程駁兩側的井字架和自行設計的平衡梁裝置組成“最佳拍檔”,以此來固定風電機上部,塔筒底部固定則采用工程駁安裝底座與風機下塔筒加強連接的方法。同時,為了確保航行安全,每次拖航都會邀請海事巡邏艇全程保駕護航以應對復雜惡劣的海況條件。
海上整體吊裝:
“穩”中求勝 精益求“精”
風電機海上整體吊裝,“穩”與“精”是關鍵。
海上風機整體吊裝由于受到海風、海浪、暗涌等影響,要求下塔筒與基礎承臺上的過渡段塔筒連接處法蘭不能有絲毫磨損,設計要求吊裝時重力加速度小于0.3個標準值,相當于一位老人緩慢地坐到沙發上的速度。如何避免在風、浪、涌的影響下起重船搖晃導致塔筒撞擊,使之實現穩妥對接是個難題。工程技術人員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合作研制了適用于海上風電機整體吊裝的軟著陸裝置,實現風機整體平穩、安全、可靠地安裝就位。后經港灣院現場測試,吊裝時重力加速度遠遠小于設計要求。同時,專為海上風電機安裝設計制造的2400噸起重船“三航風范”號的加入也大大增加了吊裝的穩定性。
風電機底座與基礎承臺過渡段塔筒法蘭之間有96個高強度螺栓,如何在風電機著陸的同時做到螺栓的精確定位,也是整機吊裝的關鍵之舉。工程技術人員聯合同濟大學開發研制了同步頂升精定位裝置,輕松自如地使風電機整機經過平移和回旋實現螺栓精對位。此外,又專題研發了起重船吊鉤中心GPS定位系統,使吊裝風機的起重船能快速、精確地到達指定船位。
公司承建的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將成為中國海上風電事業的一個里程碑。而未來,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風機出現在我國3.2萬公里海岸線上。期待著到那時,三航人帶著日益成熟的工藝和技術,忙碌在海上風電建設第一線,為國家風電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