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全技術創新體系
繼續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新體系建設。鼓勵“三基”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主機制造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重點支持國家創新型企業試點、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能力建設和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支持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社會化、專業性科技服務機構為“三基”企業服務,促進其健康發展。
2. 開發一批標志性“三基”產品
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圍繞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發展急需,集中優勢資源,通過開發20種標志性機械基礎件、15項標志性基礎制造工藝和12種標志性基礎材料,掌握一批“三基”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批量生產能力,提高對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的配套能力,進而帶動“三基”產業的配套和保障能力的全面提升。
3. 完善人才培養機制
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適合“三基”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專家和技術帶頭人,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優秀的從事“三基”研發和創新的團隊。建立企校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重視發展職業教育,支持行業職業技術培訓中心的建設,開展技能等級評定和職業技能大賽,大力培養專業技能人才。
?。ǘ﹥灮a業結構,促進企業協同發展
1. 推進組織結構調整
通過政策引導,推動企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整合優勢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若干家高起點、具有國際競爭力、產值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鼓勵“三基”企業向專業化分工、細分市場、特色明顯的方向發展,重點培育100家掌握核心技術、專業化水平高、具有知名品牌的 “專、精、特”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作用,形成大型企業集團與中小企業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2. 推進產品結構調整
推動通用型“三基”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加產品品種,改善和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鼓勵“三基”企業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和工藝,不斷提高高端產品的比重,增強為重大裝備和高端裝備配套能力。
3. 優化特色產業集聚區
加大對已有軸承、齒輪、液壓件、氣動件、密封件、鏈與鏈輪、緊固件、彈簧、模具、基礎材料等產業集聚區的支持和指導,引導企業向產業園區集聚。結合“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熱加工相對集中的現代產業集聚區。培育30家專業化分工、產業鏈協同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形成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ㄈ┙ㄔO研發和服務平臺,增強持續發展能力
1. 建設一批公共研發中心
發揮轉制院所等已有平臺為行業的服務功能,充實健全“三基”行業公共研究機構。充分利用現有優勢資源,組建軸承、齒輪、液壓件/氣動件、密封件、緊固件及鑄造技術、表面處理技術等公共研發平臺,為行業提供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研發支持,并實現成果共享。
2. 建設一批檢測實驗公共服務平臺
依托現有檢測實驗資源,以公正開放、獨立運作為保障,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第三方公共檢測實驗平臺,開展產品強化實驗、可靠性和壽命測試試驗、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基礎材料檢驗,形成專業化的檢測/試驗和服務能力。優先支持在產業集聚區建立公共檢測實驗平臺。
3. 建設產需對接平臺
深化配套企業與主機企業的戰略合作關系,依托行業協會,建設若干跨行業、跨地區的產需對接平臺,促使“三基”企業與主機企業形成有效的供應鏈,提升“三基”產業發展的效率與效益。
4. 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在“三基”產業集聚區,鼓勵金融要素市場、金融機構在商業可持續和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圍繞“三基”企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健全信用擔保體系,開發貿易融資、應收賬款融資等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模式。鼓勵優勢企業上市融資。
?。ㄋ模┘哟蠹夹g改造,轉變產業發展方式
1. 推廣50項先進綠色制造工藝
選擇目前技術成熟、覆蓋面廣、應用效果顯著的50項先進綠色制造工藝,結合企業技術改造工作,加快先進工藝與裝備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示范和推廣,實現節能、降耗、減排,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2. 支持企業技術改造
重點支持“三基”企業技術改造,優先加強科研和檢測實驗能力建設,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鼓勵企業進行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改造;引導企業利用數字化控制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制造工藝和裝備。
3. 建設區域基礎制造工藝中心
在裝備制造業發達的城市和產業集聚區,盤活和整合優勢資源,形成20家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的鑄造、鍛造、熱處理及表面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中心,提高環境綜合治理能力,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ㄎ澹┘訌娦袠I管理,提升產業整體素質
1. 提升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