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能源汽車產業。以純電驅動為技術發展主導方向,重點突破電池生產核心技術,培育動力電池產業鏈,以電池突破帶動整車發展;以示范運營促發展,重點實現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推動純電動客車、電動乘用車等產業發展;積極探索新能源汽車電池租賃以及充/換電等多種模式,形成完善的商業市場推廣模式。到“十二五”末,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達到50億元左右,建成國內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動力電池。以提高可靠性和能量密度、降低生產成本為主攻方向,重點開發新型動力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積極開發三元/多元復合等正極材料,發展動力電池產業鏈,建設國內先進的動力電池產業基地。鼓勵發展超級電容技術及產品。
專欄11 動力電池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動力鋰離子電池:重點提高動力電池的一致性、比能量和安全可靠性,加快突破鋰離子動力電池成組技術,努力擴大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規模。實施20億安時動力鋰離子電池等產業化項目。
———關鍵材料:加快發展磷酸鐵鋰、鈷酸鋰、錳酸鋰、三元/多元復合等正極材料、中間相炭微球等負極材料、隔膜、六氟磷酸鋰等電解質與添加劑、電池管理系統等配套電池材料及產品,實施7000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1億平方米電池隔膜、6000噸電解液等項目。
———新能源汽車整車。依托整車企業,加快混合動力客車、純電動整車產業化進程,增加車型儲備,爭取更多的產品型號進入公告,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到2015年,力爭形成年產25萬輛新能源汽車、場地專用電動汽車生產能力。
專欄12 新能源整車創新發展工程
———新能源整車:努力提高車身結構和材料輕量化技術水平,重點突破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積極推動電動客車、電動乘用車、電動場地車等整車產業化。實施2萬輛純電動客車、8萬輛純電動商務車、6萬輛純電動微車、10萬輛純電動場地專用車等產業化項目。
———示范推廣:以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市為重點,進行城際電動公交車示范運營;以鄭州、洛陽、新鄉、三門峽、南陽、信陽、許昌等城市為重點,開展純電動出租車示范運營;在市政、電力、郵政等領域進行專用電動汽車示范運營;在旅游景區開展場地專用電動汽車示范運營。
(五)新材料產業。適應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需要,發揮我省資源和原材料優勢,以高性能化、輕量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突破關鍵技術,重點發展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加快發展高品級超硬材料及制品,跟蹤發展納米、超導、智能等新材料,提升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引導全省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0%以上,成為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新型合金材料。以輕質、高強、大規格為主攻方向,積極開發高性能鋁合金,加快發展鎂合金制備及深加工、高性能鈦合金及大型板帶材,推進鋁鎂合金生產基地建設。合理利用鉬礦資源,發展鉬鎢深加工產品。針對市場需求,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和高溫合金材料,培育千億元規模的新型合金材料產業。
專欄13 新型合金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工程
———鋁合金:重點發展軌道交通、電子、汽車、航空用高強高韌鋁合金板材、鍛件、型材等產品,突破大型高性能鋁合金預拉伸板制造、復雜斷面鋁合金型材擠壓等軌道交通和汽車用鋁合金加工技術。實施年產60萬噸高精度鋁板帶箔、15萬噸高性能鋁型材加工、33萬噸高性能鋁合金等項目。
———鎂合金:重點發展鎂鋁、鎂鋅、鎂錳等高品質鎂合金,交通工具及電子產品用鎂基復合材料、高性能鎂合金擠壓型材及鑄件等,開發寬幅薄壁鎂合金型材成形、高純鎂合金無污染熔煉、表面處理等鎂合金加工技術。實施年產20萬噸鎂合金型(板)材、10萬噸鎂鋁合金、2萬噸擠壓型材及壓鑄件等項目。
———鈦合金:重點發展航空、船舶和核電等重點工程用各類管板帶材、鍛件等鈦合金產品,加強高精度鈦帶材生產、大型鈦合金鑄鍛件加工、鈦合金短流程工藝等鈦合金加工技術研發。實施年產1﹒5萬噸海綿鈦、2000噸鈦精鑄件、2000噸鈦設備及構件等項目。
———鎢鉬合金:重點發展高純鉬鎢靶材、特種鉬鎢合金制品、納米級氧化鉬等高附加值產品,開發多金屬復合摻雜等鉬鎢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實施年產1﹒5萬噸仲鎢酸胺、8000噸鎢鉬制品深加工等項目。
———新型功能材料。著力提升高性能纖維規模化制備水平,推動特種纖維開發及產業化。強化技術創新,降低生產成本,大力發展新型特種玻璃。加快產業化步伐,擴大高純稀有金屬及靶材、磁敏材料、特種橡膠、高端特塑性彈性體、特種工程塑料等特色優勢產品的規模,積極發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半導體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專欄14 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創新發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