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在韓的帶領下,大連重工完成1.5MW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至此可承制增速機、偏航系統、塔架、輪轂、主框架五大風機核心部件。2006年2月,華銳風電成立。四個月后,首臺1.5MW風機下線。
華銳風電的橫空出世完全得益于韓的獨到眼光。其推出的第一款風機即為1.5MW的機型,而當時國內主流機型是750KW,彼時的行業老大金風科技正在進行兆瓦級風機的研發。曾任金風科技總經理的于午銘對《環球企業家》稱國家當時曾鼓勵兆瓦級機型的研發,但并未明確選擇1.2MW還是1.5MW。金風曾在二者間徘徊過,最終選擇了前者。1.5MW風機的出現事實證明正對五大電力集團的味口。在1.5MW風機的冷酷沖擊下,金風不得不將1.2MW切換升級為1.5MW。這一過程整整耗費了三年時間,至2007年底,金風才推出1.5MW的機型,整整落后于華銳風電一年多。
韓在兆瓦級風電市場搶占高點后,隨即祭出低價戰略。在歷次國家特許權項目中,低價都是中標的重要原因。憑借低價,華銳風電在2008年6月開標的甘肅酒泉380萬千瓦風機項目中拿下180萬千瓦的訂單,而金風僅81萬千瓦。在2009年第6期內蒙古、河北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中,華銳風電中標200.55萬千瓦,金風則為77.55萬千瓦。華銳風電的快速崛起與一家企業即五大電力之一的華能集團密不可分。2007年,僅華能一家即貢獻了華銳風電46%的銷售額。知情者稱華銳風電之所以能夠在華能攻城略地,其關鍵不在于市場部的努力,而在于韓俊良煞費苦心所維系的政府及客戶關系。
知情者稱韓俊良在高層政治關系上頗下功夫。坊間傳言,為了拉近與主管新能源戰略規劃的政府高層的關系,韓曾買下其所乘航班所有頭等艙機票,他親帶部下安坐于周圍。2012年,韓俊良前往歐洲參加風電產業展會,他曾在多瑙河上包租一艘豪華游輪,希望宴請彼時亦在歐洲訪問的某發改委高層,但該高層并未赴宴。
《人民日報》是韓俊良的必讀報紙。華銳風電一位內部員工告訴本刊,一次,員工未在原定的時間把報紙送至韓的辦公室,韓甚至親自下樓來取當天的《人民日報》。
在下游運營商均被五大電力央企主導的風電市場,華銳風電一直是訂單之王。為了獲取訂單,韓俊良辦法頗多。華銳風電內部諸多職位由五大電力集團員工家屬擔任,工作量少且薪水高。華銳風電負責國內市場的副總經理劉征奇,此前曾擔任大連重工起重設計院副院長,為韓俊良的左膀右臂。知情者稱劉性情溫和,并無打拼市場的狠勁,其更適合研發,而非銷售。令人稱奇的是華銳風電的市場人員薪酬亦并非依據銷售業績進行提成,而是業內罕見的固定薪資。
但憑借良好的關系運作,風電最為井噴的2008年,華銳風電以22%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行業龍頭金風的市場占有率則由2007年的25%下滑到18%,排名第二。
韓氏瘋狂
一位曾負責華銳風電風場規劃、風機布置等工作的華銳風電工程師即是其輝煌的見證者。當時整個華銳風電研發部門僅不到60人,但彼時正是其高速發展期,研發部門最高曾達300人。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華銳風電訂單情況良好,研發部多達8人同時負責風場規劃,最繁忙時每人每周需規劃5個風場項目,遍布河北、黑龍江、甘肅、新疆等地。僅華電集團就曾一次性打包十幾個項目交給華銳風電。“2010年上半年,我們就做了100多個風場的規劃,當然都是簽署協議的。”這名工程師對《環球企業家》說。
瑞典軸承巨頭斯凱孚(SKF)曾是華銳風電早期供應商,亦是這一奇跡的見證者。知情者稱韓俊良曾找到SKF希望其供應風機軸承。但此前SKF的軸承均用于傳統行業,在風機行業并無積累。以往斯凱孚應用于新領域的產品均需要重新開發,經歷必要的試驗檢測流程后方可商業化。然而,韓俊良卻表示沒有等待時間。他親自給斯凱孚高層施加壓力促使其盡快交付。“當時我們都覺得不可能,但后來還真給做了出來。”一位前斯凱孚員工對《環球企業家》說。
僅2008年一年,斯凱孚即為華銳風電供應1500套軸承,2009年這一數量超過3000套。2009年下半年所發生的一件事情更令斯凱孚內部頗為咋舌。當時華銳風電急需一批軸承,要求斯凱孚在一個月內交貨,后者明確回復不可能—軸承的生產工廠遠在德國,生產及海運時間至少需要兩個月。此后,韓俊良決定由華銳風電支付高昂的空運費將其從德國空運而來,如此在一個月內竟實現了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