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風電制造業基礎還很薄弱,風電電價不宜調低”
記者:棄風問題癥結在哪兒,怎樣更好解決?
武鋼:風電發展與電網建設在階段上不匹配,風電要發展,一定要和電網公司聯起手來??陀^地看,近幾年來,電網公司對于我國風電的發展是作出了很大貢獻的。盡管它對風機定出了很多的高標準,但這對于大容量、高質量地接收風力發電是有幫助的。我們要用開放的心態,去和電網公司一起合作,開發出符合電網規范的風電機組。
記者:對于目前大家關注的風電價格,您有什么看法?
武鋼:我非常希望社會公眾明白,所謂的風電拿到的補貼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補貼,而是風電對化石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所作出的貢獻應得的價值,風電此時的發展背后,是對中國制造業的推動,目前風電制造業基礎還很薄弱,風電電價不宜調低。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現在問題是沒有建立一個公開的、透明的風電價值體系。
大家看到的是風電比火電貴,卻沒有看到風電解決了替代能源問題,它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潔凈的能源,解決傳統產業的轉型和持續的就業問題,風電產業發展和火電相比,降低了很多的社會成本,這部分的貢獻并沒有很好地被評估,并用價格反映出來。如何評估這一可持續價值,以可量化的形式折算成度電成本傳遞給社會公眾?這個問題我一直在呼吁,目前有幾 家咨詢公司已經開始在研究這一問題,有望近期拿出可量化的數據來。
其次,我國仍有一些小型火電廠目前達不到減排標準,它們的開采、運輸、燃燒過程中對社會環境帶來的破壞,又如何去折算成度電成本加到原本的火電價格上去?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觀念一定要改變,不能僅僅看為此付出的資金成本,還要全面地看到新能源對社會和人類的生存環境所作出的貢獻,不從觀念上解決這個問題,人類可持續發展就無法大步前行。
當然,我們希望,新能源的市場化程度再高一些,國家對于風電上網的規范能夠更標準化、更便捷一些。讓一些民營企業和個體也能夠參與到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過程中去。央企等大型客戶,他們操作規范,看重價格和規模,目前隨著國資委對利潤的考核,也在進行轉變。而民營企業和個人對風電投資價值和品質的要求更為挑剔。如能形成客戶的多元化,不僅對制造行業是一種更高挑戰和促進,也能對企業技術能力提升和成本降低提出更高的要求。
記者:世界范圍內,有哪些地區的風電發展是您在關注的?
武鋼:美國智能電網的迅速發展、歐洲對于可再生能源的嚴格要求,以及全球各國新興市場的發展是我一直在關注的,比如說這幾年非洲和南美地區的風電發展已經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