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下,一排多晶硅電池板,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各塊多晶硅電池板連接線通往光伏發電并網逆變控制箱,一臺風車在不知疲倦地轉著;家中的冰箱、空調、電視、照明、燒飯全部用上了風力發電。近日,筆者來到江蘇東臺市南沈灶鎮兆豐居委會,見證和采訪了馬欽祥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成功搞起家庭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的新聞。
馬欽祥,個兒高高瘦瘦,顯得單挑。今年49歲,初中讀完,高中只上了一年,因為當時家里比較窮,就中途輟學了。
馬欽祥從小就對電有著特殊的情結,在農村還點火油燈的年代,他就千方百計省吃儉用,用零花錢購買了四節干電池,然后用電線連接六伏的小燈泡,安裝在客廳和兩個房間。夜晚三只小燈泡竟把三間茅草房照得通亮。到現在他還十分留戀地回憶當時的情景:“比火油燈亮多了!”走上社會后,對電有著特殊感情的馬欽祥,選擇了在街上做電瓶。那時他就做起了綠色電源夢:什么時候農村能夠用上綠色能源啊!他學做電瓶,只有初中物理課上的一點基礎知識,如果能到鹽城電校學習電力方面的知識就好了,可惜家庭條件不允許,尋找電器方面的師傅,街上也沒有。他就不吝惜錢,千方百計買來電器方面的書籍,并自費訂閱了電子方面的書刊,看看書,摸摸家中的黑白電視機,竟然也會修理電視機、電風扇等家用電器了。
不久,他看到修理家用電器的人多起來了,就立即轉行,做起了電瓶。掘得了第一桶金后,他感到長期做電瓶,不是長久之計。于是他就毅然撤掉在集鎮的店面,回到了家。
回家后干什么?馬欽祥面臨著新的轉型。一次,他受邀去給無錫一老板的別墅區,安裝光伏發電裝置,無錫老板的做法給了馬欽祥很大啟發,這與他學生時代的綠色電源夢不謀而合。
說干就干。去年,他先到海邊去參觀了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的現場,憑著自己多年的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2013年8月他投資3萬元,從啟東一朋友處購買了合格的多晶硅電池板,購買了逆變器,各種型號的電線。板子剛買回,他就迫不及待地把光伏板子斜放在板凳上,竟然發電成功了。那天當他關掉電力閘刀,接上光伏發電電源,電燈把家里照得通亮時,他竟然高興得像個孩子似的拍起了手。接著,他就自己動手把光伏發電板子安到了屋檐下,這樣既不占空間,還能當廊檐用。他用三只電瓶把光伏發電儲存起來,并將家里所有電器全部接上光伏電。即使這樣,他每天可以發電40多度,三只電瓶只能儲存20多度,還有20多度電就跑掉了。
總裝機容量為5千瓦的多晶硅電池板發電成功后,馬欽祥又萌發了搞家庭風力發電的夢想。他告訴我們風力能源充足,風無時不在,也可以搞一個風光互補發電。看著他家廚房頂上旋轉不停息的自制風車,他自豪地告訴我們:我這臺風力發電樣機,幾乎不需維修,不受風向影響,風從任何角度吹來都可以旋轉不停。在研制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過程中,他這個初中生不時會碰到難題,他直言不諱地告訴我們:一是向書本學習;二是在網上向高手專家請教。有時為了攻克一個難題,一連幾晚不睡覺是常事。家庭光伏發電和風電到底合不合算?馬欽祥肯定地說:很合算,而且是一舉幾得,將來多余電并網了,國家還有補貼,自己實惠了,還減輕了電網負擔,這是一種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利國利家。
如今,東臺市供電公司己為馬欽祥辦理光伏并網手續。馬欽祥家多余的電可以輸入電網,送到千家萬戶。目前,供電公司正在積極為馬欽祥辦理風力發電并網有關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