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鏈接】 KlausMüschen 現任德國聯邦環境署(UBA)氣候與能源部部長。Müschen博士自2006年以來就在UBA的氣候保護與能源部工作,他主要負責6個方面:環境保護、可持續能源供應、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數據、污染物排放物情況。
1989~2005年,Müschen博士在柏林城市發展參議院任職氣候改變與空氣污染部主席;1981~1988年,在漢堡大學任職電氣工程教授;1986/87年,在弗萊堡奧科學院做研究院;1975~1981年,在下薩克森和漢堡任職教師。
中國風能企業迎來更國際化的時期已經來臨
記者:KlausMüschen 博士,您作為現任德國聯邦環境署(UBA)氣候與能源部部長,對全球能源的現狀和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您能介紹一些全球風能產業的狀況嗎?請您評價一下全球和中國風能產業技術水平?
KlausMüschen:全球目前的風能裝機容量足以提供全球4%左右的電力用量,其中一些國家風能已經占自身發電量的10%、20%,甚至像丹麥已經超過了30%。那些風能占比很高的國家,如丹麥、德國、西班牙、印度,當然現在也包括中國,也同時在風能和相關產業上擁有很強的技術突破。在過去的10年里,西歐一直引領著風能市場,但現在已經轉移到亞洲的國家了,并且在那里開辟了全新的市場。東歐和拉丁美洲都在大力發展風能,而在最近的這段時間里,非洲也在迅猛發展。
雖然從總體來看,風能產業在增長,但我必須要提出的是,2013年是非常困難的一年,它是自2008年以來,市場份額達到最小的一年,其主要是因為美國風能市場崩潰引起的。雖然目前一些領先市場的政策仍然不穩定,但我認為長遠來看,風能科技還是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記者:您能對未來風能產業的未來作出一個預測,或者是作出一個方向性的指導嗎?
KlausMüschen:一方面我們看到了傳統風能市場如歐洲、亞洲、北美的穩定發展。但在這些國家中,風能與化石燃料的戰爭仍然非常激烈。同時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為了滿足它們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要,除了投資可再生能源外沒有其他選擇。因此,未來可期望的風能市場,可能會在這些國家得以實現。
與此同時,市場也會因科技的變化而變得多樣化: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多兆瓦渦輪機———不管是在海上還是在陸地風電廠;我們也會同時看到很多為鄉村電氣化而大力發展的小型風能渦輪機,以及那些為小型電網和島嶼系統開發的中型風能渦輪機。
此外,電網合并和混合方案將會占市場的主要部分。我們期待著能夠進一步改善風能渦輪機生產商的規模,在過去的3~4年里,我們已經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客戶。一般來說,新的生產商將會帶動出現新的市場,例如來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國家的客戶。當然,只有當能源的主要供應鏈被置于各自的國家中,風能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才能被物質化,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嘗試去激勵加大對生產設備的投資。
記者:根據全球風能發展的情況,您認為中國風能產業對全球有著怎樣的影響?您能給中國風能產業一些建議嗎?
KlausMüschen:目前在我來看,中國風能產業主要還是由本國自身產業組成,但成本具有很高的競爭性。中國在過去的幾年里,建立了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國內供應鏈,并且能夠支撐著整個技術發展。
雖然還有很多困難需要去克服,但中國風能企業迎來更國際化的時期已經來臨。有了最大的成本優勢和更加完美的質量,中國風能企業將在全球風能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成為重要的角色。我也希望中國的企業能夠在這些新興市場里扮演重要的角色來共同的建立一個全球性風能產業———就像歐洲風能產業在過去的10年里幫助中國同行一樣。
“從現在開始,新的投資只需要放在可再生能源上”
記者:但是,中國能源和環境狀況現在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您認為是什么引起中國霧霾嚴重超標?
KlausMüschen:我從媒體和一些同事中了解到,引起中國霧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作為發電燃料。確實,我最后一次來中國是在今年4月份,我經歷了我見過的最嚴重的霧霾現象,它不僅發生在上海,在我去中國其他地方參觀時,也有相同的感受。因此在我看來,李克強總理確實將霧霾的情況描繪非常貼切,并且也指出了正確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