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在這個產業,產量在全世界第一,裝機在全世界第一,但是核心技術老依靠國外,我們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如果說剛才講的創新,企業各界,研究機構,政府對創新方面,光伏、風電的創新方面必須要加大力度。
第三,政策機制,電力體制改革有待深化完善,受電力體制和財稅政策的影響,新能源在并網消納、資金補貼,稅收等方面還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正在協調有關部門,完善新能源經濟的激勵政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光靠政府補貼扶持的產業是沒有發展前景的。政府只能扶一段,未來的路非常陳,我們長期躺在補貼身上,產業發展是不會有重大突破的,所以大家要清醒的看到這一點。
這就需要行業各方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特別形成產業價格的競爭優勢,在解決限電問題前提下,力爭2020年實現風電與煤電價格相當,我想通過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這個目標是會實現。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的決勝階段。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新貢獻。
作為我國能源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應該是我們目前正在編制能源十三五規劃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規劃中貫穿的主線。
能源革命的過程就是通過觀念革新,技術創新,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的過程。實現能源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是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也是能源革命的目標所在。
15%和20%的非化石戰略目標是我們能源發展的硬約束。未來新能源將是承擔非化石能源發展的最主要的力量,為此十三五期間,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綠色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保護全球生態環境,認真貫徹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推進能源消費、供給、技術,體制革命,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強化頂層設計和宏觀調控,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保障新能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初步考慮如下。
總體目標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得到優先開發利用,應用規模持續擴大,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顯著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和裝備制造水平獲得實質性的提升,建立完善的可再生能源產業體系,到2020年全部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達到5.6億噸標準煤,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達到11%,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5億千瓦,發電量1.9萬億千瓦時,那就是說大致上可以算出來,水電是3.5億左右,剩下就是風電和光伏,再加上生物質能,風電要搞到2.5億千瓦,到2020年。光伏大概是1.5億千瓦。
其中新能源發電占全部發電量比重提高9%,確保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達到15%的戰略目標。為此我們還要抓好六項任務。一個是積極有序的發展水電,在做好生態環保,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的開發大型水電基地,優化小水電項目開發,合理建設抽水蓄能電站,不斷增加清潔能源的供應。
二是全面協調推進風電的開發,加快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河北、山西等地區的大型風電基地建設,全面開展中東部,南方地區分散風能資源的開發,穩妥推進海上風能的開發,完善風電產業的服務體系,推進風電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推動太陽能的多元化利用和大規模發展。優先支持在用電價格較高的工商業企業,工業園區建設規模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在資源條件好的西部地區有序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開展太陽能熱發電廠址的資源補償。太陽能在十三五大致考慮要搞到1千萬裝機。在城鎮化建設中加大太陽能在供暖、制冷和工農業領域的應用。
四是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在農作物主產區和資源豐富的地方有序建設生物制發電項目,擴大生物制成型燃料的規模,推進氣體燃料產業持續發展,探索生物質利用從單一原料和產品,轉向原料多元化,產品多樣化的循環經濟綜合利用模式。
五是加強農村可再生能源的建設,繼續實施農網改造升級過程,以綠色能源示范縣建設為抓手,推進生物質集中供氣,沼氣集中供氣,成型燃料供熱項目在農村和城鎮的應用。
六是加強地熱能和海洋能的開發利用,在積極開展地熱能示范項目建設基礎上,大力推廣前層低溫能的建設利用,完善地熱能的商業模式和扶持政策,同時加快推動海洋能的示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