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案一拖就是3年,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這一戰略在東南亞、歐洲得到正面響應。
那些追隨美國的西方國家,也逐漸改變對中國資本的態度。譬如澳大利亞,在鐵礦并購案上亦曾以國家安全為理由逼退中國資本。但中國資本進入澳大利亞的步伐還在加速,澳洲鐵礦巨頭必和必拓與中海油也有合作項目。中澳兩國更是完成了自貿協定的談判,中澳FTA成為水平較高的雙邊自貿協定。
美國大西洋[1.53%資金研報](600558,股吧)對岸的親密盟友英國,不僅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上率先支持中國,而且對于中國資本和產能項目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英國要做西方世界對華最開放的伙伴。兩國在核電技術、高鐵項目還有金融合作上進展順利。美國在東南亞的盟友新加坡,也希望參與到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項目中,共享中國“一帶一路”的成果。
中美第22輪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剛剛在青島結束。談判進入沖刺階段,各自的負面清單也已列出。雖然博弈還在繼續,但關涉國家安全審查的障礙依然存在。在此形勢下,即使中美BIT談判結束,兩國達成高水平的雙邊投資協定,但國家安全審查依然是制約中國資本進入美國的最大障礙。更重要的是,美國對華企業設置的高門檻,不僅針對國有企業,華為和小米等一些民營企業也在其中。
總之,中國資本進入美國的坎坷之路,也許會因為BIT而順暢一些,但不會通行無阻。尤其是凌駕在投資項目之上的國家安全審查,將成為美國過濾中國資本的意識形態屏障。
三一集團“逼和”奧巴馬的意義恰在于此。其關聯企業羅爾斯公司對于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相當了解,洞悉如何用美國人慣用的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羅爾斯公司的不依不饒,終于讓奧巴馬和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感到理虧和難堪。三一集團借力打力,通過“二傳手”“逼和”奧巴馬,以美制美的維權策略相當成功,也實屬不易。
三一集團“逼和”奧巴馬是善用美國法律的結果,當然美國政府的法治素養也讓人印象深刻。中國資本走出去,只有用好、用足當地法律制度,才能更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這一點也值得所有有意“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