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常規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環保和可再生為特質的新能源越來越受到重視,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在日前舉辦的“2016光伏+互聯網研討會暨愛康十周年慶典”上,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表示,當前,我國新能源發展面臨消納和補貼難題的困擾,企業要生存只能千方百計降低成本。
根據“十三五”新能源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風電和太陽能裝機容量至少達到2億千瓦和1億千瓦。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指出,目前,我國新能源發展至今遇到了兩大瓶頸:一是消納問題;二是補貼問題。
曾少軍認為,對照國家提出的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15%的規劃目標,現在我國新能源發展不是太快了,而是遠遠不夠。但是,我國新能源發展面臨消納和補貼難題的困擾。其中,新能源出現消納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當前經濟大形勢下實體經濟不振,能源需求整體下降。我國能源需求的大盤子就這么多,新能源應該從戰略部署上替代傳統能源是必然趨勢,但這種替代的過程實屬不易。因為,每一種傳統能源背后都存在大量就業人員安置、產業轉移、去產能等工作要做。面對能源如何轉型時,很多地方政府很頭疼,寧可把一些傳統的能源得以保持,也不愿出現任何社會問題。例如,我國花費大價錢鋪設了特高壓電網,把電網建到了華東地區,但華東地區現在卻很不愿意用特高壓電網輸送過來的“綠電”,因為“綠電”會替代本地的傳統能源,造成大量失業。對于新能源消納而言,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需要有一個解決的過程。而國家新能源補貼拖欠,主要是因為新能源的發展速度已超過了財政部原來對新能源補貼的規劃速度,現在經濟下行,導致錢不夠用。解決補貼問題除了向中央呼吁政策、要求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加強立法監督等措施之外,新能源企業要自強,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技術手段,千方百計降低成本,爭取早日實現和傳統能源平價上網競爭。
曾少軍強調,一直靠補貼生存的產業不可能是一個健康有序發展的產業,任何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肯定都是一個逐漸下降的態勢,不可能延續25年持續不變的補貼,這樣一直需要補貼生存的產業是不可能獲得國家長久支持。因此,對于新能源企業而言,唯有通過各種手段來降低成本,才能求得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