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畢亞雄
以下是畢亞雄的演講:
規模化開發海上風電,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三峽集團改革發展的任務和使命,是三峽集團建設國際一流清潔能源集團的內在需求。為實現海上風電引領目標,三峽集團充分借鑒大水電產業鏈整合經驗,積極培育海上風電創新技術。成功建成江蘇響水20.2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展復合筒型海上風電基礎示范,積極探索新型基礎技術;建設我國首個5MW以上的大功率海上風電樣機試驗風場,邀請國內外最先進的5MW及以上大容量、抗臺風型風電機組同臺競技,選取技術先進、質量可靠的風機廠家進入我國首個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區(1000畝),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海上風電先進技術,提升我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水平;結合樣機試驗風場建設全面開展風機基礎、防腐措施、海上輸電等課題研究,打造擁有大功率風電機組檢測、認證資質的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中心;成功收購德國Meerwind28.8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成為首家控股境外已投運海上風電項目的中國企業,充分學習國外海上風電先進經驗,并以此為平臺推進歐美海上風電后續開發。
但是,我國海上風電發展仍處于初期,勘測設計、建設管理、運行維護、技術創新、產業融資等方面還不太成熟,需要產業鏈上下游聯合起來,共同促進海上風電產業鏈全面融合發展。為此,呼吁海上風電產業在以下領域加強合作:
第一,聯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開展關鍵技術攻關。關鍵技術進步是行業成本降低的關鍵因素,任何一個產品或服務都不可能由一個企業單獨完成,而要受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制約,由此帶來的技術創新也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單獨行為,而是行業整體行為。建議建立海上風電產業聯盟,推動“產業鏈”縱向各環節與橫向各實體聯合開展海上風電關鍵技術攻關,真正提升中國海上風電產業競爭能力,促進海上風電行業健康、持續發展。近期,可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情況,開展8-10MW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風機—基礎一體化、新型基礎形式、移動測風裝備及技術、運維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共同推動海上風電成本理性持續下降。技術創新、成本管控、產業協同是海上風電開發成本下降的主要方式,歐洲國家的成功經驗表明,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海上風電的發展初期特別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我國海上風電行業正處于成本下降的關鍵時期,同時各環節均在加大協同優化力度,海上風電整體成本正在穩步下降,但能源結構轉型競爭迫使我們必須有明確的預期,必須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平價上網。建議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維持穩定的行業政策,推動海上風電成本持續下降,待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后,逐步形成一定的“退坡”機制。
第三,推進海上風電和相關產業和諧發展。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海上風電和海洋生態漁業像“魚”和“熊掌”一樣不能“兼得”,但是隨著技術發展和對海洋生態認識提高,這種觀點正在逐步改變。如:海上風電基礎構筑,可以為網箱等養殖設施提供強有力的固泊支撐;海上風電基礎及其周邊人工魚礁群構建,可實現海床平坦與泥沙底風電場海域的生態修復與增值;與海上風電設備運維相結合,可解決深遠海養殖的共享管理并提高綜合管理效率;遠離大陸岸線的風電場建設,可以為健康養殖以及優質魚類產出奠定良好水域環境基礎條件。三峽集團正在結合復合筒型基礎開展海上風電和海洋漁業聯合研究,在可預見的未來海上風電與海上生態漁業可以進行更好的和諧共存,同時兩者未來的融合可能有更多想象的空間。
第四,加大電網規劃、接入及安全高效運行協同,促進海上風電網源協同進步。扭轉棄風限電,不讓棄風限電局面在海上風電重現,必須把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與電網運行安全性、可靠性、經濟型高度統一起來,一定要聯合攻關,合理高效的解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