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能源的廣泛應用將人類帶入現代工業文明,但也導致了極為困擾的環境氣候問題。為徹底擺脫這種困擾,我們必須尋找全新的能源替代形式,推動后現代工業文明向更為人文的方向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其清潔無污染、可永續利用等無與倫比的優勢成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化石能源的廣泛應用將人類帶入現代工業文明,但也導致了極為困擾的環境氣候問題。為徹底擺脫這種困擾,我們必須尋找全新的能源替代形式,推動后現代工業文明向更為人文的方向發展,可再生能源以其清潔無污染、可永續利用等無與倫比的優勢成為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對此形成了共識。出于習慣上不易接受、認知結構上與舊知識體系沖突、不被原有利益鏈所兼容等原因,每次新事物的出現,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阻力。比如,汽車剛出現時,很多人將其稱為“魔鬼的車”,有人向汽車扔石塊,英國要求在汽車和馬車會車時,汽車要停車為馬車讓路,美國有的城市甚至不允許汽車在大路上行駛。現在,風電在某種程度上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一些輿論毫無根據地夸大中傷風電開發的影響——風電機組運轉致使牛羊不吃草,風電偷走了大風加重霧霾,王八因為害怕機組的陰影而被嚇死等等,層出不窮。這些言論嚴重誤導了公眾,干擾能源轉型的進程。謠言不除,必將延緩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
細究起來,此類言論無非有兩種,一是以訛傳訛的無稽之談。比如,早在風電發展初期,就有專家曾提出在內蒙古發展風電會導致牛羊不吃草,這在風電規模化開發過程中已經被證明純屬子虛烏有。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2015 年,“河北、內蒙古發展風電偷走北京大風導致霧霾加重”的傳聞被中國科協評為當年的十大“科學”流言。為考察河北、張北、承德地區以及外圍的內蒙古地區高速的風電發展是否會造成下游地區較大范圍內風速減弱,從而影響北京市大氣污染物的擴散,國家氣候中心在河北北部及周邊內蒙古區域內選擇了離風電場集中建設區域較近的11 個氣象站,研究1961 年-2013 年氣象站觀測風速的長年變化。結果表明,在河北北部風電高速發展期間,北京市、天津市和石家莊市的風速沒有出現明顯變化,說明目前河北北部風電開發與京津冀地區的重污染天氣沒有關系。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全部用風能來滿足全球能源需求,風能開發對距地面1 千米以下大氣層能量的損失僅為0.006% - 0.008%,比氣溶膠污染和城市化對大氣能量的損耗小一個量級。因此,就現階段的重污染霧霾天氣來說,風電開發的大氣污染環境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二是過分放大代價而忽略貢獻。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顯著的能源、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沒能在全社會達成共識,還存在著很多理解的誤區、甚至是對事實的扭曲。例如,有些人一味強調可再生能源補貼是“不可承受之重”,卻看不到燃煤發電的外部環境成本;一味強調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隨之帶來的并網成本,卻看不到可再生能源推動電力系統發生根本性變革;一味強調可再生能源替代煤電的進程中出現的擱淺資產、失業以及地方收入減少,卻看不到可再生能源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新動能和新機遇。綠色和平等機構的相關研究表明,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將產生巨大的效益。在能源效益方面,2015 年中國風光發電總共替代近6000 萬噸標準煤,到2030 年中國風光發電將減少化石能源消耗量近3 億噸標準煤,這幾乎相當于法國2015 年全年的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到2030 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將節水36 億立方米,相當于2 億人口全年的基本用水量。在環境效益方面,相較于燃煤發電,2015 年中國風光發電的外部環境收益約為0.16 元/ 千瓦時,值得一提的是,2016 年河北張家口對風電的補貼僅為0.14 元/ 千瓦時,已低于單位外部環境收益,風電環境效益顯現。在經濟效益方面, 2016 年至2030 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累計拉動投資約5.4 萬億元,累計拉動GDP 增長約14.3萬億元,相當于北京市2015 年GDP 的7 倍。社會效益更加明顯,除了以低成本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之外,2015 年帶動直接就業45 萬人,2030 年帶動直接和間接就業將達到770 萬人,遠遠超過現在整個煤炭和石油行業所有員工數。
大力開發風能等綠色能源,不僅是我國實現能源轉型、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杰出貢獻。因此,希望某些所謂的專家和媒體能夠停止有意或無意的抹黑行為,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幫助大眾增進對風電的認知,為風電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風電行業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一是規范自律,開發過程中要注重環境保護;二是加強行業的科普宣傳,讓全社會更多了解可再生能源,更深刻認識到可再生能源是支持人類向更高階文明過渡的關鍵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