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能源》雜志社舉辦的“中國新能源電力圓桌”2020年二季度座談會在線上舉行,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疫情下更加凸顯了產業深度合作與創新、跑贏平價風電的緊迫性。同時,田慶軍還希望電網和政府繼續支持平價風電等新能源發展,共同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貢獻。
談到疫情造成的影響,田慶軍表示,盡管產業上下游以最大的努力來復工,但由于人力資源不足、交通限制,尤其海外疫情嚴重影響了主軸承等部件供應,復工并不能做到完全復產。據遠景的研判,整個行業預計產能下降10%左右。
面對疫情,田慶軍提到,遠景積極應對,一方面,遠景不但發揮全球供應鏈優勢,全球采購防護物資,還自主生產口罩及時支持上下游合作伙伴復工復產;另一方面,遠景還向供應商輸出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實時掌握各供應商生產情況,數字化、透明化供應鏈管理提高物料周轉和集成效率。
田慶軍認為,疫情下更加凸顯新能源上下游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尤其是產業合作、商業模式創新。
開發商與整機企業傳統的合作模式已基本走到盡頭,雙方必須深度合作才能跑贏平價時代。隨著平價到來,風電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行業整體處于微利時代,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必須共享微利、共擔風險。所以,之前簡單的買賣關系走不下去了,雙方必須深度融合,從戰略規劃、產品規劃開始,一直到資源開發、生命周期運維,都要緊密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好工、站好位。
提及合作,田慶軍特別強調,開發商與整機企業要攜手解決風電等新能源消納問題,因為這是未來制約風電發展的關鍵因素。技術創新可以不斷推低度電成本,但消納不解決,度電成本就是偽命題。所以,未來風電是先找接收端,再找資源,消納端定義開發端。終有一天,新能源開發商會幫著電網去跑大客戶。
關于電網,田慶軍表示,我們要支持特高壓,但不能依賴。在相當長一段時期,特高壓會是風光等新能源規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是我國資源與負荷區域錯位造成的,很難改變。
同時,大家也要積極支持和參與中東南部高負荷區域的分布式能源開發利用,以此為抓手推動電力體制改革,推動儲能、能源物聯網等技術進步。遠景在江蘇江陰的分布式風電已經形成規模效應,通過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智能分布式風機解決了安全和中壓接入的挑戰,就近直接接入負荷,形成可觀的收益。此外,遠景AESC具有完整的風儲一體化解決方案,正在蓄勢待發。
田慶軍提醒,一些特定的新興電力客戶正在興起,為新能源帶來新的發展空間。比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隨著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的爆發,IDC建設高速發展,未來IDC用電量將超過全社會用電量的20%以上,這些負荷可以有效被新能源吸收,因為IDC主要建設在三北地區天氣涼爽土地豐富的區域,與新能源天生匹配。再比如5G通信,將來也是巨大的電力市場,預計未來每年的用電量將在現有4G基站的基礎上增加5倍,如果配合一定比例的儲能,必將成為新能源發電的重要流向。還有,電動汽車的增長,也為新能源發展帶來很大想象空間。
關于新能源穩健發展,田慶軍建議,政策要有連續性、確定性、前瞻性,行業不能忽冷忽熱、大躍進,一定要嚴防搶裝對產業生態的破壞性,盡力規避因引入技術實力較差供應商埋下的質量隱患。同時,對2021年過后產能過剩早預防、早解決。田慶軍還呼吁,無論資源開發還是整機銷售,都不要過度競爭,因為風資源開發的門檻越來越高,現在有些整機企業還在為消化2018年的低價訂單而苦惱。
田慶軍認為,風電平價后,地方政府和電網將決定風電的未來。因此,希望地方政府多多與當地電網溝通交流,支持新能源發展,而新能源行業也要通過技術創新和高質量可靠性產品助力社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