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17日, 2023第六屆亞洲海洋風能大會在上海召開。金風科技海上業務單元總經理于晨光受邀出席會議,與國內外與會嘉賓、行業同仁共同探討,海上風電產業如何在全球能源轉型需求迫切、亞洲海上風電發展提速的背景下實現高質量發展。

縱有疾風千層浪,仍需把舵穩馭舟。于晨光認為,行業發展越快,企業越要堅持長跑理念,毫不松懈抓好產品可靠性、項目經濟性、環境友好性,通過多元化和系統性的技術創新、產業鏈企業的緊密協作,助力海上風電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機組可靠性是保障項目經濟性的不變要求。風電機組要為開發商承擔25年穩定可靠的發電任務,絕不能簡單追求售價最低。低的機組價格并不一定帶來更低的項目造價,也不一定帶來更低的度電成本。
金風科技堅持設計合理、質量過硬的海上風電機組,依托完備的質量管理和測試驗證體系,讓可靠性的提升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路徑,用實打實的可靠性事實數據成就客戶信賴。據統計,金風科技海上機組平均MTBF超過6,000小時,部分項目MTBF可達10,000小時以上,LPF在0.5%以內。
機組大型化是提升項目經濟性的重要路徑。風電產業已攻克諸多大型化技術難點。如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聯合研發的全球首臺16MW機組,成功攻克了超長柔性葉片、大型主軸軸承研發制造、超大容量發電機小型化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以一個100萬千瓦總容量的海上風電場為例,若采用金風科技16MW機組,相較8MW機組,度電成本降低30%,相同海域可開發規模提升60%。

環境友好性是海上風電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在金風科技,可持續發展是貫穿所有業務布局的主線之一,環保理念穿透風電機組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生產、安裝、運維等全流程。根據產品碳足跡核查結果,在金風科技四款風電機組的生命周期全過程中,單位上網電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值最低為3.88g CO2.eq/kWh,最高為4.55g CO2.eq/kWh,不到傳統火電的1%,是名副其實的環境友好型低碳風電機組。
高效高質量交付需要產業鏈伙伴緊密協同。在客戶和合作伙伴的支持下,金風科技多次刷新了海上超大容量機組吊裝速度紀錄。恰在會議召開期間,金風科技批量化項目首臺GWH252-16MW機組以24小時的吊裝總工時,再次刷新了海上超大容量機組最快吊裝速度紀錄。
必須關注的是,吊裝效率極大影響施工周期和項目造價。在浙江、福建、廣東等作業窗口時間短、窗口期破碎的區域市場,吊裝時間多一倍,項目施工周期中將出現2.4倍的差距,造成巨大施工成本差異。金風科技在工程施工設計及投入上并沒有因為平價而降低標準,相反,吊裝效率的提升,除了施工裝備提升之外,與機組設計、吊具設計選型、吊裝工序等方面投入和持續研究密不可分。于晨光特別提到,相比行業70鉤以上吊裝一臺機組的正常水平,目前金風通過創新和工序優化,僅20余鉤便可完成一臺機組吊裝。

行業需要的是系統性降本和價值創造。海上風電降本絕不只是開發階段整機設備價格降低,要傳導至度電成本最優,關注項目整體的系統性成本,通過多元化技術創新推動工程施工等各個環節產生更多價值。
金風科技在平價產品設計、傳動鏈選型及材料選擇上,均以度電成本最優為導向,而不是機頭成本最優。比如在傳動鏈上選擇雙軸承外置主軸設計、電控系統及箱變上置到機艙內、研制碳纖維葉片等,雖然增加了機頭成本,但卻可以帶來可靠性提升,以及支撐結構和吊裝成本、運維成本的大幅下降。在越南以及我國各海域應用的支撐結構一體化設計技術,將塔架和基礎進行一體化設計建模、載荷優化,解決了在復雜海洋環境下風電機組支撐結構受到風、浪、流等復雜載荷作用的評估難題。僅此項技術的應用,就可以有效降低風電機組塔底載荷15%以上,降低支撐結構成本超過10%,優化工程量5%。

自2008年亞洲首座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開工至今,過往十余年來,亞洲海上風電在風電機組裝備、工程施工、運行維護方面的技術水平和能力邊界已得到極大拓展,擁有著較為完善并具有一定優勢的中國海上風電產業鏈,培育了菲律賓、越南等四大新興市場。面向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未來,金風科技將與海內外伙伴繼續緊密合作,不僅要將先進的產品技術、施工裝備和經驗帶到新興市場,更要發揮合力做大做強亞洲海上風電產業鏈,支撐海上風電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