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設備》:改革開放30周年,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取得了巨大成績。您認為20世紀80年代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個階段,請您概述一下這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和特征。
王承煦:這個階段是我國風力發電設備制造業探索發展的階段,其特征是以設計、制造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為主;同時,也開始研制可以用于并網運行的中小型風力發電機。
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是指單機容量50 W到10 kW的風力發電機,其可以單機運行,供農村或牧區一家一戶使用,也可以和光伏發電并聯互補使用,即我們所謂的風光系統,其益處是可以少用蓄電池;容量達到10~100 kW的小型風力發電機還可以和柴油發電機并用,以達到節省柴油或解決柴油供應不足的問題,其主要應用于海島。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對國外的考察,領導層和科學技術界認識到風力發電確實可以作為一種有利用價值的發電方式,在電網覆蓋不到的地區推廣應用。這樣,我國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迎來了大發展。我國組織高校、科研院所、設備制造廠聯合攻關、自主設計、制造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同時,政府鼓勵應用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特別是在內蒙古地區牧民購買一臺就可以獲得一定數額的補貼。內蒙古地區陸續形成了幾個能批量生產微小型風力發電機的制造廠。這樣從產品設計、試制到批量生產,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在內蒙古地區很快就得以推廣。與此同時,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也在全國其他地區發展,比如西北地區、華東地區等。
這樣,我國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就蓬勃發展起來了,所制造的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逐漸由200 W、300 W、1000 W發展到100 kW。到目前為止,我國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在制造工藝和技術水平上都非常成熟,可以實現年產約5萬臺,產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出口到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地。
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的大量發展為我國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一,可以直接改善偏遠且不適合建立大型電網地區的居民生活條件;第二,隨著微小型風力發電機設備技術的改進和配套設施的逐漸完善,例如永磁式發電機、整流逆變器、充放電控制器等,微小型離網式風力發電機設備制造廠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