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根白色的鐵桿高高屹立山巔。微風掠過,桿頂上的“翅膀”即刻呼嘯而起,在空中旋轉起灰白的巨輪。
前不久的一天,涼山州冕寧縣彝海鄉勒帕村二組的花甲老人沙馬酒子閑暇時來到山巔,抬頭仰望,好奇地打量鐵桿上迎風飛翔的“翅膀”。老人后來才知道,這“翅膀”叫“風力發電機”。
而制造它的,就是居住在山腰上的同村18歲彝族青年沙馬阿合。
安上“翅膀”山巔巔上有了電
沙馬阿合居住的勒帕村,與國道108高差百余米,距主村寨近3公里。2002年,國家電力農網改造之初,因山高路陡、居住分散,僅靠幾畝瘦地和一些花椒樹維持生計的勒帕村山巔的8戶人家與“入網用電”的機會失之交臂。
今年1月30日,18歲的彝家青年沙馬阿合拉來一堆鐵砣砣,讓慣常在風中行走的村民,第一次驚奇地見到了“風”帶來的光明。沙馬阿合花14000余元,買來兩組風力發電機,免費為8戶村民安裝。這些資金,4000元是沙馬阿合在高速路建設工地打工和到新疆摘棉花積攢的工錢,其余10000元,卻是父親幫他四處借貸的。
“我以為用不上電了。沒想到這個娃娃免費給我們安上了,真是高興啊!”年過六旬的果基戛戛打開新安的節能燈,一個勁地夸為他們帶來“風電”的沙馬阿合。
守望綠色只為圓一個夢想
沙馬阿合家并不富裕。家里全靠幾畝瘦地、幾畝花椒樹支撐生活。面對兒子的“壯舉”,父親沙馬體子表情復雜,“本來我還希望他拉扯家里一把,這下可好,他卻盡其所有幫助了大家。他做的又是好事,不支持還不行。”盡管一直嗔怪沙馬阿合“莽撞”,但父親沙馬體子在安裝風力發電機需購置電瓶時,還是掏出了1200元,幫助兒子完成了心愿。
讓山巔的村民用電燈、電器,是沙馬阿合的夢想。這一夢想,源于對綠色的守望。
“沒有電,但要照亮、要煮飯,一些村民還是要去砍樹,如果有了電,那就一切都解決了,這片綠色的森林就可以保護得更好。”說起安裝風電的初衷,沙馬阿合靦腆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