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電網董事長馬宗林
風電成為最具開發前景的新能源技術
記者:風電,作為一種無污染、可再生的能源,從全球角度來看,它的發展前景如何?
馬宗林:風電,是通過風力的清潔和安全發電方式,不消耗化石燃料以及用于冷卻的珍貴淡水資源,并且不排放溫室氣體或有害的空氣污染物,貢獻清潔和安全的電力。隨著國際上風電技術和裝備水平的快速發展,風力發電已經成為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最具規模化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技術。
進入新世紀,世界風力發電得到了飛速發展,全球風電裝機規模2005年為5900萬千瓦,2008年為1.2億千瓦,3年翻一番,年均增長27%。世界風能協會預計,到2020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2.31億千瓦,年發電量相當于屆時世界電力需求的12%。風力發電已不再是無足輕重的補充能源,而是最具商業化發展前景的新興能源產業。
記者:目前,我國風電的開發利用情況怎樣?
馬宗林:我國幅員遼闊,風能資源豐富,據《中國風能資源評價報告》測算,我國可開發的陸地風能資源大約為2.5億千瓦,可利用的海洋風能資源大約為7.5億千瓦,共計約10億千瓦。“十一五”以來,我國風電發展迅速。2005年至2009年5年間,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由126萬千瓦增長到1700萬千瓦,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成為全球風電發展最快的國家。其中,2009年華北電網風電裝機容量達708萬千瓦,同比增長152.8%,并有12.5億千瓦時風電輸送到首都北京,相當于節約4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1萬噸,有力支持了綠色北京的發展。
風電發展最大障礙在于電源結構不合理
記者:中國風電的發展雖然很快,但風電的利用遠遠跟不上風電的開發,風電在電網中的比例也偏低,你認為原因何在?
馬宗林:中國發展風電的最大障礙在于電源結構的不合理。由于風力發電具有間歇性、隨機性等特點,必須有調節能力強的水電機組或燃氣機組與之配合。而我國風電資源豐富地區缺水、缺天然氣,絕大部分機組是調節能力較差的煤電機組。目前,全國的火電裝機比例為75%,風力充沛的華北更是高達97%。
一般來說,電網中的水電、燃氣機組所占比例越高,對風電接入比例就越高。反之,火電機組比例越高,風電接入比例就越低。按照目前的預測,到2020年我國電源裝機將達到16.4億千瓦,其中調節能力(調節容量和調節速度)較差的煤電機組10.6億千瓦,核電5600萬千瓦;調節能力較強的水電裝機3.46億千瓦,抽水蓄能3200萬千瓦,燃氣電廠2800萬千瓦,僅占總裝機比例的24.7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德國、丹麥和西班牙等風電強國的水電、燃氣電廠的比例遠高于50%。電源結構的極度不平衡性是我國風電發展與歐洲傳統風電強國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國風電接入比例的最大制約因素。
然而,改變現有電網的電源結構,增加電網調節的靈活性,需要時間和技術的準備。風電替代現有能源的步伐不能過快,必須在加強負荷管理、引進儲能技術、發展智能電網、不斷總結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加大風電的接入規模。
從發展特高壓電網著手打造“寬帶網絡”
記者:根據中國電網的實際情況,如何獨辟蹊徑,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風電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