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寫華章——風機不轉圈,不休星期天
“風機不轉圈,不休星期天”。這是任路光和他的員工時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們敬業奉獻,不斷加快風電施工建設的生動描述。
技術出身的任路光習慣于現場辦公。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日,還是寒風獵獵的冬天,他經常站在風機下現場指揮、實地解決施工難題。威海、煙臺、濰坊、青島等山東各個沿海城市基本都有華能的風電項目,任路光就是連接這些城市綠色電能高速路上的“風之子”,總是親歷親為,馬不停蹄。
尤為令人難忘的是,任路光帶領大家建設長島風電場時的那些日子。
2004年12月,正是寒風刺骨的隆冬時節,大地籠罩在一片冰雪覆蓋之中。華能新能源公司與香港中電投資有限公司合資開發的長島風電項目在這里正式落戶。
在一片冰天雪地之間,任路光帶領技術人員進駐長島,開始了風電工程的起步建設。冬日的長島寒氣逼人,溫度最低到零下攝氏十幾度。他們克服重重困難,每天都要在山上呆10多個小時,幾乎每一個人的手腳都起了凍瘡,有的數次病倒,但只要能站起來,他們還是堅持上山。32臺風機的位置選好后,為了把安裝風機的材料運輸到指定地點,還要在幾乎無人到過的荒山上開山修路。天寒地凍、交通閉塞、缺水少電,員工們吃不上菜,晚上睡覺也是幾個人擠一間房……。
面對種種困難,白天,任路光身先士卒,和職工們一同戰斗在一線。入夜,任路光還和員工們促膝長談,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就這樣,任路光帶領著專業技術人員和眾多施工人員,發揚華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的奉獻精神,硬是在荒山上開出了一條道路,讓風電設備順利運上山,把巨大的發電風車一架架豎立起來。那些難忘的日子,建設好的不僅僅是風電場,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員工敢打硬仗的精神,吃苦耐勞的作風,任路光說:“隊伍初創時形成的工作作風和企業文化,是這個團隊的魂,這是用多少錢都買不來的,是巨大的精神財富!”
第一批風機安全運抵長島時,已是盛夏時節。忍著烈日的暴烤,員工們開始了艱難的吊裝工作。長島的夏天暴雨頻頻,吊裝人員時常在大雨傾盆、遍地泥濘的環境中工作,大家喊著口號并肩戰斗,把一桿桿筆直的塔筒豎立在藍天白云下的陡峭山坡上。長島的秋天來了,狂風肆虐,黃沙飛揚,所有施工人員都鉚足了勁,不斷加快工程進度,
2005年7月的一天,任路光在負責指揮長島風電項目時,不慎被鋒利的花崗巖石在腳掌上戳了一個深約3厘米多的口子,腿部膝蓋還因跌倒受了嚴重內傷。那時正值長島暴雨頻繁季節,為了趕工期,吊裝人員時常在遍地泥濘的環境中堅持工作。為了不離開工作崗位,任路光只做了簡單包扎,又一瘸一拐地返回到施工現場,堅持不下火線,堅守“陣地”。與此同時,濟南又傳來了妻子闌尾炎病重住院手術的消息。面對身體和精神的雙重磨難,任路光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他選擇了施工現場,和員工一起建設風電項目。
“他滿腦子都是風電項目,他自己帶病工作是常事,我們家里人有病住院,很多情況下他更是顧不上了!我們有委屈,但細想想,工作還是最重要的。工地上那么緊張,施工條件又那么艱難,許多家中有病、有事的職工都沒有一個請假的。他當領導的不在場,那怎么能行呢?想到這些家人也就理解了。”任路光的妻子在事后被人問到這件事情時,十分感慨地這樣說。
任路光的老母親已年近九旬,因為工作繁忙,他曾有多次路過家門而未能探望。他把對母親的深情厚愛融匯在同樣熱愛的風電建設事業上。
是什么力量,讓任路光對工作如此癡迷、如此執著?“風電是一個綠色環保、利于千秋萬代的產業,無論是對于優化能源結構,還是減少碳排放,都是一個歷史性工程,我們要擔當起這一歷史使命。”任路光的回答讓我們堅信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旦認定對的東西,便矢志不渝,全心全意。
又到初冬時節,工程已進入吊裝的最后階段,為了趕在霜凍期前完成吊裝,風電專業技術人員經常是晝夜加班,工作時間從早上6點一直到次日凌晨。
2005年圣誕節到來,此時正是工程最緊張的時刻,外國專家要回家過節。為不耽誤工程進度,任路光以情感人,耐心挽留。風雪天,陪他坐船、陪他上山、陪他施工。外國專家深受感動,傾情施工,保證了施工進度。任路光的行動就是一面旗幟。他的工作激情、創業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員工。公司的全體干部職工,在任路光的帶領下,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披星戴月,加緊施工。
任路光帶領他的隊伍,艱苦施工,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動了當地政府的領導、群眾和駐軍。他們紛紛伸出溫暖的雙手,給予支持和援助。長島的縣委書記和分管電力建設的副縣長等領導,曾冒著八級寒風察看風電項目的工程進展;并多次召集縣政府、發改委、土地局、電力等有關部門協調解決土地、拆遷等施工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風電場電網接入遇到問題,縣委書記親自召集縣電力公司等有關部門研究、協調解決。長島縣電力公司也給予了全力支持和幫助,不僅同意接入方案,而且還召開動員大會,組織200多名電力員工冒著風雪嚴寒,支援華能風電施工,確保了華能長島風電工程的順利進展和提前投運送電。
長島是國防重地,軍事設施眾多,許多非軍事工程在島上建設,屬于禁區。為既不影響軍事,又要加快風電開發建設。任路光多次與部隊溝通協商,在風機選址時,盡量避開軍事設施,贏得了部隊官兵的理解和支持。在拖電纜、架線、風機運輸、修路等風電場施工的許多關鍵時刻,部隊都派出官兵支援施工,并與部隊結成了長島綠色電能軍民共建友好單位。
當長島的第一臺風機吊裝成功時,在笑聲和掌聲中,任路光和所有在場的華能職工都淚光閃閃,激動地哭了。這是成功的喜悅,高興的淚水!
2005年12月25日,長島風電項目提前兩個月全部完工,變電站一次送電成功。短短一年的時間,華能人在長島實現了環保新能源的再造,為長島綠色風電事業的發展,抒寫了壯麗的篇章。山東省常務副省長王仁元在視察長島風電場時,對華能大力開發風電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給予高度贊賞,并對隨行的地方政府領導和有關人員指出,華能風電的開拓精神,為山東低碳環保的綠色新能源發展,樹立了楷模的作用。全省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發展,要以華能風電為榜樣,開拓創新,大干快上!
創新造優質——以敢闖“世界第一”的精神,建設好每一個風電項目
“干出一流的風電業績,建造世界一流的風電場。”這是任路光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威海風電場,是第一個國產兆瓦級、示范性風電項目,必須把它建設好。”這是華能新能源公司主要領導在視察威海風電項目建設時,對公司廣大干部職工提出的要求。“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任路光時刻不忘上級領導的殷切期望和要求,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社會責任感,帶領華能新能源山東分公司的廣大干部職工,團結拼搏,努力將山東的一個個風電項目,建成了優質工程。
華能威海示范性風電項目的建設,就是一個例證!
當你徜徉在威海的山海桑田,看到湛藍天空下的白色風車以最美的姿態旋轉飛舞,相信你所佩服的不僅是華能人直面困難和挫折的勇氣,還有自主創新、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因為這是華能人技術創新的驕傲--華能新能源的威海項目已被作為我國風電事業國產化兆瓦級示范工程載入歷史。
2006年3月,正是春寒料峭時節,華能新能源在威海的風電項目施工現場,卻是一派繁忙。獵獵彩旗,迎著寒風招展起舞。“建一流風場創一流業績”,十個大字是工地上最為醒目的標語。這是我國首個國產化兆瓦級示范性風電項目,由大連重工引進的德國富蘭德爾技術制造的1500千瓦變槳變速機組,在國內屬首次應用,因此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安裝運營經驗。面對困難,總經理任路光心無畏懼,一馬當先。“這個項目在國內從沒有人搞過,我們會面臨許多的設備、技術和施工難題,但這是我國首個國產化示范項目,攻克難關不僅是華能人義不容辭的職責,還是關系到我國民族風機產業的大事!”任路光充滿激情的話語,讓員工們摩拳擦掌,群情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