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正式成立的華銳風電在韓俊良的帶領下在中國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和奇跡:第一家引進國際先進的兆瓦級風電機組技術;第一家打造完成完善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第一家實現國產化兆瓦級風電機組規模化生產;第一家開發了可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MW系列化風電機組;第一家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主流、技術先進的3MW系列陸地、海上及潮間帶風電機組的研制工作,并批量生產;第一家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5MW風電機組的科研開發工作;同時,承擔歐洲以外全球第一個海上風電場、中國第一個國家海上風電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全部34臺3MW風電機組的供貨任務,首批機組已投運;正在建設全球技術水平最高、設備最先進、研發和實驗能力最強的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
華銳風電用僅僅三年多時間完成了歷史性跨越,2008年華銳風電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風電設備企業,全球排名第七。2009年華銳風電躍居行業中國第一、全球前五,2010年華銳風電成為行業內中國第一、全球第三。2010年上半年,華銳風電實現營業收入75.5億元,凈利潤12.7億元,而它的老對手、比它年長8歲的金風科技,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63億元和7.7億元。按目前的發展趨勢,華銳風電2011年的新增裝機就有望超過丹麥維斯塔斯公司,躍居全球首位。
大膽進取定勝局
韓俊良帶領的華銳風電能在短短的幾年里取得輝煌的成績,與風電大發展的機遇有直接的關系,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韓俊良及其團隊獨到的判斷能力和進取精神。從下決心做風電到技術路線選擇、開發兆瓦級風機、接手我國首個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廣為招募英才,幾乎在每個關鍵點,韓俊良和他帶領的華銳風電都做出了及時而正確的決策。
2003年,中國的風電整機行業是外資巨頭們的天下,市場占有率高達80%,剩下的兩成被十多家國內企業瓜分。韓俊良考察了當時所有的技術路線,包括直驅永磁、直驅勵磁、半直驅、雙饋甚至垂直軸風機,最終選擇雙饋。選擇的基本原則是技術成熟、市場認可,并結合考慮成本、產業鏈完善以及大連重工的歷史傳統。結果證明這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2006年華銳風電開始正式運營的時候,千瓦級風機占據市場的主流。當時這種產品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供不應求,為整機企業創造了高額利潤,2007年時單位價格還可以賣到6200元/千瓦甚至更高(而目前的1.5兆瓦風機平均價格為4000元/千瓦)。
高瞻遠矚的華銳風電放棄了生產千瓦級風機市場,直接從德國引進兆瓦級的風機技術。2006年6月華銳風電生產了中國第一臺國產化1.5兆瓦風電機組,2007年生產1.5兆瓦風電機組500臺,4月中國第一個國產化兆瓦級風電場 ——華能威海一期13臺風電機組一次性通過預驗收。
華銳風電兆瓦級機組的率先推出使其迅速獲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而國內其他企業的第一臺1.5兆瓦機組晚了一年多,眾多先期進入市場的廠商只能眼看華銳風電迅速占領可觀的市場。2008年,華銳風電生產出中國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3兆瓦機組出產;12月,中國第一臺海上3兆瓦機組也在華銳風電問世;2010年10月12日,中國第一臺有自主知識產權、單機容量最大的5兆瓦風電機組,又誕生在華銳風電總裝廠。
2007年,上海市下決心趕在世博會前搞中國第一個海上風電示范工程——東海大橋風電場,安裝34臺3兆瓦的風機,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重大機遇又一次擺在了華銳風電的面前,就像之前的種種機遇一樣,它同時伴隨著巨大的風險。華銳風電再一次從零起步,2007年12月華銳風電承接項目,2009年9月實現首批3兆瓦風電機組正式并網發電,2010年2月34臺海上風電機組全部整體安裝成功,2010年6月8日并網發電,風機正常運行至今。
2010年5月18日,中國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正式啟動。首批四個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00萬千瓦,位于江蘇大豐,相當于10個東海大橋風電場,華銳風電一家獨攬了60%的份額。
2008年,罕見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席卷全球,西方各國陷入恐慌和蕭條,中國也未能獨善其身。發展正強勁的華銳風電及時注意到中國風電產業起步時間不長,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很缺,而美國、丹麥、西班牙、德國等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都有不短的歷史,金融危機造成的技術人員大量失業,這給華銳風電帶來了引進成熟高級人才的良機。年輕的華銳風電借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大大提升了自身的人才隊伍水平。華銳風電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等地開設了多個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的功能除了大力開展海外市場業務外,一個很最重要任務是尋找公司發展亟需的人才。
已走在世界風電設備最前列的華銳風電還在向新的高度攀登。華銳風電自主研發并具有全部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機已于2010年10底正式出產,這是國內首臺5兆瓦風機,其整體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頂尖水平。華銳風電的6兆瓦風機也將于2011年正式下線,華銳風電還在著手10兆瓦及以上超大功率風機的研發。年輕的華銳風電作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杰出代表正在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