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們得到了快速發展,我想第一個離不開整個大環境,也有幸我們坐上前五年快速發展的這趟列車。未來我想應該說是十一五或者引用行業里邊某些關心風電的這些人士的一句話,十一五在國內應該說我們風電發展是高速發展的五年。十二五應該說也就是后五年,從今年開始應該是我們高質發展的五年。剛才前面嘉賓提到質量、市場、價格,我想價格、市場在國內,在我們中國這種現在目前來說也是市場化經濟的一個國家來說,我想在前面主持人也提到了關于家電、關于其他的。我想在國內不管是哪個行業,在過去都經歷過這種市場,不管從小家電也好、大家電也好,汽車也好,我想風電和日常消費品和其他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想質量對一個企業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們在今后,在這幾年我們也著重在這方面更加做更多的工作。
誰能走到最后,那就要看你的質量。前幾年發展,這個路能不能走到底,我想主要是靠質量。所以我想我作為風電制造的一員,我想我也呼吁我們的質量能夠在今后過程中能夠保持在一個高的質量發展,而且能夠走向世界。如果要走向世界的話,質量是更加重要的,謝謝。
主持人李俊峰:謝謝,我們換一個話題,因為十二五咱們中國的風電發展提出了兩項挑戰,一個挑戰從規模化發展向規模化和分散式或者是分布式發展相結合。一個是原來以陸上為主,現在是陸上海上風電發展相結合。出現轉型之后,同時在技術發展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現在有一些開發商做了一些深入的調查,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就是風機進一步大型化的問題。在兩年前或者三年前,在07、08年討論問題的時候,大家都覺得1.5兆瓦可能是一個優化很久的很好的機型,性價比是很好的東西。現在慢慢到2兆瓦,現在甚至有人提出3兆瓦可能是比較好發展的方向和機型在陸上,海上甚至更大一些。哪一位老總就這個問題來發表一下,從你們發展風電角度,裝備制造角度,面對集中和分散相結合,陸上和海上相結合。風機大型化是不是一種趨勢,在這里邊你們有什么一些部署或者是想法?是不是韓總先說?
韓俊良:主持人提了一個很前衛的問題。我首先對大家剛才講的關于各個企業重視不重視質量,關于企業的生存發展我想說一句話,真正的企業家,一個企業的老板沒有一個不關心質量。我們通用質量語言在高層論壇上可以講,不建議我們這種論壇變成一個推銷自己的一種場所,我們應該去研究探討中國的風電和世界的風電,要重點解決的重大的核心發展的議題。哪一個企業不關心質量呢,哪一個企業不關心發展呢。
第二點我覺得目前的中國市場完全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化的市場。你這個企業能不能生存發展,不是我們自己用嘴講,我如何好,他如何好,我怎么關心質量。而是用市場和客戶來檢驗的,你的產品有沒有競爭力,不是靠我們自己講,是靠我們的市場來檢驗。無論是你的大型化,你的技術,你的綜合能力,市場是標桿。我總覺得市場經濟是經過全世界一二百年甚至幾百年探索出最具備人類經濟發展的一個客觀規律。所以我想市場競爭是永遠也回避不掉,大家不要去有任何夢想,說這個行業會怎么樣,能不能一個高價格,回到某個集中的時代,不可能,所以這是我提醒所有在座企業家。市場永遠都是活生生的一種完全的競爭模式,優勝劣汰,這是我講的第二個。
接下來回答主持人的問題,第一個我認為我還不能說我最有發言權,但是在中國的海上風電,中國的大型化,中國的規模化的發展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第一個我講是關于十二五,我個人的評價,中國的十一五是中國風電,我可能跟他觀點不一樣,是中國風電起步的五年,不是我們發展到頂峰的五年,而是剛剛起步的五年。這是我們中國風電產業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加強我們的研發,加強我們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強我們陸上和海上同時發展,加上我們完全市場化產業鏈的能力建設。并同時在積極的初步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化,這是我初步評價。
我們在十一五用了五年時間來建立一個完整化的中國的風電產業鏈的體系,無論是陸地還是海上,這是大型化建立的初級階段。第二中國的風電有幸在十一五完成了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的從立項到運營到風機的研發到整機的整個風電場成功的運行。我認為中國風電在過去十五取得的成就是輝煌加輝煌,結論還是剛剛起步。
第二點有了第一個觀點,我認為第二個觀點才成立。十二五應該說是中國風電在調整當中規范我們的標準,規范我們的體系,通過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來引導我們中國的風電產業更加健康發展。我為什么說更加開放的市場競爭?這是我們同行與國際這么多企業在這里,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我覺得剛才李老師講的,為什么說十二五是一個調整和一個方向和健康發展的一個新的五年,是一個更加健康的五年。我覺得是中國的風電發展一定要跟市場要結合,其實我們為什么要建議分散式的發展和集中發展相結合。我們的經濟發展大部分是在中國的東部、中部和南部地區,這些地區風力資源非常好,能力很強,市場消納能力很強,這是市場的需要,是我們中國風電發展的需要。我個人認為分布式的發展應該有它相當的比較前景。
第二個問題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我認為也是市場的需要,沿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中國能源消耗大部分集中在這些區,海上風能的開發利用能夠非常好的支撐起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高速成長。我想在十二五中國政府和行業調整集中和分布相結合,陸上和海上相結合,同時向解決和市場為導向這么一個方向轉變,我認為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明智和非常有前瞻性的一個戰略調整,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大的問題。
第三個還是講十二五以后時期,我認為中國的海上風電一定能夠成為風電發展和分布式能源和集中開發的三大板塊,這是我個人評價。
最后講的是我們風機研發和發展的方向問題,個人觀點,跟大家沒有交流。我認為通過鋼鐵行業在全球,通過我們的燃煤發電、火電,通過我們水電,我多多少少,包括我們的工程機械、港口機械,所有行業的機械裝備。我個人認為大型化、高效、資源的節約利用,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過程。我們的火電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我講的都是中國的發展,從20多年的時間,從5萬千瓦發展到100萬超超連接,現在正在做700度的超超連接的電站的發電。鋼鐵行業我們老早的小高爐是幾十立方,我畢業是100多立方,現在發展到五六千立方亞洲世界都頂級的寶鋼工程。為什么他就是高效集約化發展,大型化,都是人類科技進步的象征,也是一個高效利用資源的象征。我個人認為海上風電的大型化是一個必然趨勢,肯定從三兆、五兆、六兆到更大型化的發展,這是未來十、二十年能夠驗證的。
總結過去,我們領先的這些同行,特別是我們國際上現行者實際都是把國際風電從幾十千瓦到一百、二百到我們的五兆、六兆,這是歷史總結,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想法。
陸地我個人的感覺也是中國風資源再多,我們資源再優化,也是存在資源高效利用,我個人認為未來五年還是向三兆瓦以上級不斷發展和規模化過渡一個過程。這是資源利用和綜合效率不斷的創新的過程。
主持人李俊峰:西門子是從制造業角度來說剛剛進入中國市場,一落地準備用3.6兆瓦機組起步,你們怎么看待大型化發展這么一個問題,從西門子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