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源如東150MW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
“1億”和“1000萬”兩個數字對于每一個國電人來說,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2011年10月底,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總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標志性風機位于江蘇如東海上(潮間帶)150WM大型示范風電場。在“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戰略的指引下,中國國電在發展海上風電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跟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還處于探索階段,在這10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容量中,海上風電也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在陸上風電競爭日益激烈、增速放緩的今天,開發海上風電就有了特殊的意義。近年來,國電龍源積極探索海上風電開發的實踐,為國電集團和整個行業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排除萬難搶工期
江蘇如東150MW潮間帶示范風電場是國內首個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項目。項目建成后,年上網電量約37500萬千瓦時,可供應30萬戶居民的正常用電。該項目的開發建設,對我國開發海上風電場風資源評估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建設、運行維護具有積極的指導示范意義,同時為我國實現海上風電設備制造國產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截至2011年10月31日,龍源如東150MW潮間帶示范項目風機基礎共投入三個施工作業面,風機吊裝第三個工作面也已進場施工,已完成34臺基礎施工和22臺風機吊裝,實現首批50WM容量投產發電。
據龍源江蘇海上公司介紹,他們計劃在剩余的兩個月中,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繼續推進工程進度,力爭年底前投產100MW裝機容量。屆時,龍源電力的海上潮間帶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全國第一,建成全球最大的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這將大大提高公司的影響力。除此之外,他們還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剩余的3臺基礎施工和至少8臺風機的吊裝,為明年整個項目的投產打好基礎。
顯著成績背后沉淀的,是年輕的龍源人不斷地付出與辛勞。
在潮間帶建設一個風機基礎,混凝土基礎要20天,多管樁基礎要10天。為了提高施工效率,龍源電力決定大規模應用單樁沉樁技術。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龍源電力并無國內外先進經驗可循,前兩次單樁沉樁垂直度誤差率都遠過了行業標準,無法滿足風機正常運行的技術要求。
當時有外國專家認定,以目前的技術根本無法將誤差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內。但是龍源電力經過反復研究和設計院和專家會議的幾輪討論后認為,只要調整到基礎樁在自然狀態下垂直,沉樁必然成功。于是,在專家質疑的目光中,龍源電力開始了第三次單樁沉樁。
今年8月13日,經過兩個多小時、三千多下液壓沖擊錘的敲擊,龍源海上公司工程建設團隊將50多米長、5米直徑、幾百噸重的單樁基礎打入了地下40多米的位置,最終將垂直度誤差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二以內,第一次完成符合行業標準的單樁基礎沉樁工作,也標志著龍源電力掌握了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的核心技術。
從此,龍源江蘇海上公司夜以繼日,根據潮汐的漲落規律不斷推進工程建設進度。
潮汐是受月亮影響的,每天漲落兩次,第二天比第一天推遲一個小時左右,15天為一個周期。因為要在漲潮時移船運輸,落潮時坐灘施工,所以施工人員作息和工作的時間要根據潮位變化不斷調整,這樣的工作方式被龍源人形象地描述為“跟著月亮走”。
施工船體龐大,移動緩慢,潮汐又處于不斷變化中,因而施工時間被拆散了,有效時間短而且零碎。所以,工作必須環環相扣,每一分鐘都很重要。有可能就差那么幾分鐘,就要等到下一個潮位,工程進度就要耽擱一天。這些因素決定了船上人員不能頻繁上岸。于是,施工船就成了每個工程建設團隊的第二個家。
為了保證工程進度,龍源電力施工人員長時間吃在船上,住在船上,目的只有一個——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進度,爭取明年早日實現150MW潮間帶大型示范項目的全部投產,保持并擴大龍源海上風電在行業內的領先優勢。
開拓進取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