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兩個月前去中廣核甘肅公司,他們有的發電機已經換了三次了,一臺發電機大概40萬元,而換一臺的費用不止20萬,光吊車費用就要8萬到10萬,而且一天換一臺也不一定能換好。”龍辛稱,如果批次性出現問題,還將直接對供電造成直接影響。
“目前在中國前十名的公司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龍辛稱。
質保延長噩夢
如果說批次性的零部件質量問題或將成為行業的巨震,那么風機整機和零部件的質保延長,將是這個噩夢的催化劑。
目前,風電產業鏈各個環節都聚集了眾多參與“風電投資熱潮”的風機企業,僅風機整機制造商,據不完全統計,就已超過80家,而在這些企業中,排名前十的企業產能占據了國內市場的80%,前十五名占據了市場份額的95%。
然而產能雖然集中,但由于參與者眾多,經過競爭和壓價,最后的中標價格幾無利潤。
相關統計顯示,目前的風電整機價格已經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到當前的3500元/千瓦以下,降幅近50%,而毛利率也隨之降低,以金風科技為例,其2009年的毛利率為32%,而2011年三季度的毛利率則大幅降低至18.62%。
不僅是整機廠商,風機零部件企業在經歷2008年的“風光”后,價格也因市場供求關系的急轉和價格戰一路走低,葉片、齒輪、軸承、鑄件等零部件銷售均大幅下挫。有數據顯示,以同一種風機葉型為例,今年5月與2008年同期相比,其價格跌幅高達46.7%。
銷量方面,瓦房店軸承集團營銷策劃部總經理宮軍義對本報記者表示,其公司今年軸承銷售量增幅僅10%,此前幾年銷售增幅均在30%以上,銷量明顯放緩。
北京京冶軋機軸承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長羅虹也對本報記者表示,由于市場的不景氣,其公司去年停頓一年觀望,“這幾年零部件基本上在跟整機場跑,整機商搞1.5兆瓦,軸承就弄1.5兆瓦的模具,現在弄3兆瓦,就要重新搞3兆瓦的模具,但上一批的模具可能還沒有產生利潤,就閑置了,弄得很被動。”“現在問題是,整機和零部件方面的利潤只有不到10%,以整機為例,而按照付款規定,10%的風機款需要在質保期后交付,也就是說,利潤是扣在風電場開發商那里的,如果質保期出了問題,連利潤都拿不到。”龍辛表示。
據記者了解,以兩年質保為例,預付款支付方式為合同簽訂后一周內支付設備款總額的30%作為預付款,當合同設備到達買方指定的卸貨地點,驗收合格后,開據17%增值稅發票,買方在30個工作日內支付合格設備款的30%,風機運行30日后再支付合格設備款30%,剩余10%設備款作為質保金,質保期兩年。
也就是說,被整機商視為利潤的10%設備款要在質保期后給付。但一個新的狀況是,鑒于當前風機質量問題頻發,風電場開發商幾乎全部提高了風機的質保期。
據本報記者根據采訪的風電企業采訪提供的質保期統計,風電整機的質保期已經從之前的兩年提高到3年、5年和十幾年不等,而有的企業為了擁有市場份額,更打出質保20年的口號。
然而,風機的壽命理論上也只有20年-25年,而且目前最早的一批風機運行也不超過10年,兆瓦級的風機更不超過10年。 “現在有些風電場業主要求大部件要保20年,如果是這樣,所有簽出去一兩千臺的合同的公司,理論上講都已經破產了。”龍辛表示,“以簽5年質保合同為例,由于現在利潤特別低,而且利潤押在業主手里,先不說零部件會不會出問題,企業在第三四年的時候就無法維持運營了,運營的錢哪里來,這是個巨大的問題。”
龍辛同時表示,一旦延長質保,下游業主的風險要么傳遞給整機商,要么傳遞給零部件商,“如果零部件商的質保期高于整機商,壓力就傳導到零部件生產商了,但不管怎么看,目前的風機風險幾乎都集中到了設備制造企業,業主掌握了全部話語權。”
國有壟斷風險
然而,在風機的批次性更新和質保困局將導致的行業“淘汰賽”背后,一條隱藏的風險也已經漸露苗頭,并很可能重構當前的風電格局和排序,建立新的秩序。
一家風電整機商在國際風能大會期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就表示對這股“勢力”的擔心,“像大唐、國電等國有發電集團已經開始涉足整個風電產業鏈,雖然現在才剛有雛形和苗頭,但一旦鏈條對接,既是業主又是生產商的這些國企很可能壟斷這個行業。”
以國電為例,其旗下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主營大量風電業務,其中龍源電力為國內最大的風電場開發投資企業,而同時,國電旗下2007年成立了國電聯合動力,主營風機整機制造和相關核心零部件開發,短短三年不到就躋身國內整機制造商排名前五。然而據國電聯合動力的內部人士稱,該公司的規劃為行業前三。
有資料顯示,國電聯合動力的迅速成長與上述兩家“國電系”兄弟公司關系較大。數據顯示,國電聯合動力成立后,60%-70%的風電整機主要銷向了國電電力和龍源電力。
而更“密切”的是,通過國電聯合動力的股權結構可以看到,國電聯合動力的70%為國電子公司國電科環持有,而龍源電力更是持股國電聯合動力達30%。
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種雙重身份將很容易形成新的行業壟斷。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更重要的是,這些國企公司進入行業較晚,技術的獲取更加先進,其他企業遭遇的批次性問題基本可以忽略,而且,在洗牌前夜,具備了國企背景的風機制造商依托業主方的便利和集團公司的資金流支撐,迅速躋身行業前列甚至龍頭位置。
不僅如此,曾有消息稱,按照國電集團的規劃,將通過相關公司的資產整合對風電產業進行“分工”,其下屬長源電力將主要進行風電設備的制造,而龍源電力將主打風電場開發投資,由此,一條清晰的風電產業自己鏈條雛形畢現。
而同屬國企的大唐集團也加緊了這種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今年7月28日,大唐集團以70%股權控股國內風機整機制造商華創風能。收購后,大唐也完成具有“風電場開發商”大唐新能源和風機整機和設備制造華創風能的風電產業鏈的初步雛形搭建。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風電市場的洗牌將加速到來。隨著零部件批次性危機和質保困局的出現,以及《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的即將出臺,風電行業將在快速發展了近10年后將迎來最大范圍的“淘汰賽”。
而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士均表示,最后能夠留存在市場上的整機制造廠商不會超過10家。“沒有了價格的死拼,更利于風機質量和服務的提升,競標的權重就會側向。”林伯強表示,經過這次洗牌,中國風機產業發展將從“價格為王”的混戰階段進入到“質量制勝”的群雄割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