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延續在甘肅、內蒙古開發風電“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風格,開發企業恐怕就要消化不良了,在魚米之鄉的安徽,唯有細烹小鮮、細嚼慢咽才能充分吸收。
比“零的突破”更為有意義的是,它證明了中國廣大的低風速地區已具備開發價值。
這里曾被風電開發者視為雞肋,這里甚至被定論為風電禁地,從2007年開始,安徽一家能源公司在這里測風長達兩年之久,最終草草收兵。然而,僅僅一年之后,安徽乃至中國首個大型低風速風電場卻在安徽省來安縣建成。
裝機容量25萬千瓦、年發電2.5億度的龍源電力來安風電場同時給了國家能源局一劑強心針。此前,風電在“三北”地區的空間所剩無幾,國家能源局意欲鼓勵開發中國內陸風電,但由于沒有成規模的成功先例而猶豫不定。
“低風速到底有多大的開發價值,有沒有風力發電機真正適合低風速。”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官員曾向記者詢問。安徽來安風電場預期的年利潤多少打消了些主管單位的顧慮,競爭者華能集團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欽佩。
早在2011年5月,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就曾表示,在目前大基地風電建設之外,未來國家將支持在資源不太豐富的地區發展低風速風電場,并已被納入“十二五”風電發展規劃,預計開發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一時間,安徽、湖南、湖北、云南等風資源并不豐富的地區成為風電開發企業的新戰場。
為什么是低風速?
在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看來,占全國風資源68%份額的廣大內陸地區必須拿下,2009年12月龍源電力上市時,他曾向投資者許下風電裝機年增長200萬千瓦的諾言。而“三北”地區嚴重限電和風資源瓜分殆盡的現狀,使得龍源電力寄希望于在內陸殺出一條血路。
而事實上,低風速內陸地區也存在開發的合理性。
中國風電設備企業的數量和產能的急劇擴張,導致了行業內的價格戰,風力發電機價格從2007年的6000元/千瓦腰斬到2010年的3000多元/千瓦,風電開發企業的工程造價隨之迅速下滑,之前無法盈利的低風速地區逐漸有利可圖。
三北地區嚴重的限電措施,導致2011年中國風力發電損失100億度、50億元,而內陸省份消納能力強、電網架構完善,目前基本不存在限電現象,加上全國最高的0.61元/度的上網電價,內陸發展風電的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風機設備廠商從買圖紙階段逐步過渡到嘗試創新,有實力的廠商研發出了初步適合中國內陸地區的低風速風機。
風電行業的悄然變化,使得開發企業終于有勇氣邁出了摸著石頭過河的腳。
邁出來安之“腳”
起先,拿著最先在這里測風的那家公司掌握的風資源數據,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也不無顧慮,夏季基本無風、年平均風速只有5米/秒,風況還不如臨近省份的江蘇內陸,難怪他們“望風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