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第一到第三
華銳風電曾經異常輝煌。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2007年-2009年,華銳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20.57%、22.45%和25.32%,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保持中國風電行業第一。
盡管2010年華銳風電市場份額仍然保持第一,但已經下降到23.2%。2011年,華銳風電連續三年的龍頭“寶座”被昔日的第一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搶走”。這一年,華銳風電新增裝機2939MW,市場份額為16.7%,金風科技為3600MW,市場份額為20.4%。
2012年,華銳風電新增裝機的市場份額已經從此前的第一、第二淪落至行業第三,行業前兩名被金風科技和國電科環(01296.HK)子公司聯合動力搶占。
不僅如此,1月31日,華銳風電發布公告,經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2012年年度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4.9億元左右。
上任以來的變革
華銳風電市場份額下降和虧損,一部分人將其歸咎于韓俊良的粗放式管理。
根據大智慧的調研,尉文淵上任以來,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包括裁員、削減財務成本、調整組織結構、確定未來戰略方向。
2012年11月15日-2012年12月20日,華銳風電以“放假”的方式分別裁減了四批員工,四批“被放假”的員工分別為350人、21人、35人和63人。這樣算下來,在尉文淵上臺以來,裁減的華銳風電的員工約為470人。
對此,一位風電行業分析師表示,裁員是最直接的減少財務成本的方式,很多著名企業都采取過類似的方式減少成本,要變革,企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財務止血。其國際同行--維斯塔斯和歌美颯,也都通過裁員的方式來減少企業的成本。“只不過華銳風電裁員的方式有待商榷”。
近期,華銳風電變更了研發部門的績效考核方式。一位近期剛離職的員工告訴記者,華銳風電今年對研發部門員工變更了績效考核方式。變更前,每月工資的10%至20%作為績效按月發放;變更后,月薪高于3000元的,每月工資的10%作為績效先扣除,年底根據公司的業績,對12個月累積的績效進行發放。
另一位內部員工對記者表示,“這是一種變相的降薪,按照這種方式,每個月拿到的工資進一步減少,而目前公司的經營情況并不好,對于年底能否拿到績效不好評價。而每個月到手工資的減少,將會使得一部分研發人員離開公司。”
對此,華銳風電戰略部對大智慧表示,公司并未改變薪資結構或變相降薪,只是將績效考核的方式由月度考核變成了年度考核。
在裁員、削減成本的同時,華銳風電也進行了組織變革。
記者從中國風能協會了解到,華銳風電將其原來的23個職能部門調整為現今的“9+4+2”模式,即9大職能部門+4個區域子公司+投資和國際2個專業公司;對外,公司將著力拓展東歐、南美、南亞及非洲等新興區域市場,同時還將注意力集中在存量市場上,關注和拓展市場總量在千億元以上的運維市場。
“9+4+2”模式中,9大職能部門主要包括綜合管理部、人力資源部、計劃財務部、市場營銷部、經營管理部、供應管理部、質量與安全管理部、科技研發部、生產與客服管理部;4個區域子公司主要包括華東、華北、東北和西北4個子公司;另有投資和國際2個專業子公司,分別專注于風電場投資和國際市場拓展業務。
“華銳風電未來要以區域子公司為重點,專注于區域業務的拓展,而這些業務可能包括政府關系的維護、風電機組的銷售、風資源的獲取、風電場服務業務等等,當然也包括區域備件庫的管理、風電機組的制造等。而成立子公司,協調好各個子公司之間的關系是需要做好的事情,否則會影響效率,其競爭對手金風科技(002202.SZ/02208.HK)也曾面臨這樣的難題。”這位分析師表示,“而對于運維市場,金風科技進入最早,其子公司天源科創在風電場維護方面有著比較多的經驗,其他的機組制造商聯合動力、明陽風電和遠景能源都針對風電運維市場采取了行動。華銳風電在運維市場也面臨著不小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