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自曝財務問題、“兩月三換帥”、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后,來自美國司法部的一紙公告,讓華銳風電雪上加霜。
2013年6月27日,美國司法部發布公告稱,已經向中國華銳風電提起訴訟,指控其從美國超導公司竊取商業機密,導致后者損失超過8億美元。美國聯邦調查局將會同私人和政府部門,共同調查從美國公司竊取機密的組織和個人。
如果最終罪名成立,華銳風電將可能面臨相當于損害金額兩倍的罰款,再加上給美國超導公司的賠償,最高金額將高達24億美元。
華銳風電年報顯示,從2012年起,華銳風電的現金凈流量已經是負值,而且越來越嚴重。這使得一旦罰金被執行,華銳風電的現金流就有斷裂乃至破產的風險。
折翼美國
2012年6月,華銳風電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的美國國際風能展上展示的“兩海戰略”,賺足了眼球。“兩海戰略”指大舉進軍海上風電市場和海外市場。
當時,華銳風電不僅在國內海上風電市場拔得頭籌,同時還成功進軍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等國際市場,在美國、巴西、瑞典、土耳其、印度、南非等多個國家中標風電項目或者獲取訂單。一切似乎都在朝著華銳風電希望的結果順利進行。
但充滿戲劇性的是,短短一年之后,華銳風電的“兩海戰略”便慘遭折翼。美國司法部一紙公告,將華銳風電推至風口浪尖。
7月1日,華銳風電發布的一份含有注銷在美國等4家海外子公司的臨時決議公告,引起了人們的諸多聯想。不少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華銳風電放棄這些子公司,是為了逃避這次美國司法部起訴后的巨額賠款。
然而,“簡單的逃避并不能給華銳風電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使事情變得不可挽回。”芝加哥洛約拉大學法學院教授宋海燕告訴記者。
在她看來,隨著美國司法部的介入,華銳風電與超導公司之間知識產權糾紛已經由普通的民事糾紛案件,升級為由美國司法部提起的刑事訴訟。這意味著案件不僅會涉及到經濟上的賠償,同時作為涉案的相關人員也將面臨刑事處罰。
“這種逃避對企業形象的影響也將是不可估量的,一旦企業信譽出現了問題,不管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會對其失去信心。” 中投顧問新能源分析師任浩寧告訴記者。
在公告發布并引發質疑后,華銳風電很快回應稱,海外子公司的注銷和美國超導案件沒有關系。但在很多人看來,這一回應顯得有些被動。
宋海燕告訴記者,其實,通過積極回應美國司法部的起訴,華銳風電有可能在付出一定金額的代價后,達成一項既不承認有罪、也不否認無罪的和解方案,這對于華銳風電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企業謀殺”?
華銳風電與美國超導公司之間的糾葛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與今天對簿公堂不同的是,當時雙方還是“親密的合作伙伴”。
在隨后的合作過程中,不僅華銳從“買圖紙、造風機”起步,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大的風機整機制造商,美國超導公司也搭上了華銳這班順風車,從出售風機設計許可證和電力電子模塊的小公司,一舉成為華銳風機核心部件變頻器的唯一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