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誕生中國第一口
油井和中國第一個
油田,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這座西北小城,曾被譽為中國工業的搖籃。在鼎盛之時,這里曾有13萬居住人口。然而,隨著石油資源的逐漸枯竭,這一切畫上了句點。
2003年,玉門市政府駐地遷至向西70公里的玉門鎮。2009年,玉門市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玉門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憑借
“世界風庫”的特有資源,玉門將復興的希望寄托在了風電產業。不過,隨著風電產業的爆發式增長,風電企業微利、產能過剩、受限于電網、上繳稅收分成比例過低等困窘亦開始顯現。更大的問題在于,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玉門轉型僅依靠風電產業,是否會重蹈當年陷入“石油獨大”的覆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期趕赴玉門實地調查,希望剖析玉門風電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并呈現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樣本。
早春二月,過境的冷空氣并未對玉門造成太大影響,這座西北戈壁深處的“
石油城”,午后陽光灑落之處,平添幾分暖意。
玉門市汽車站,排隊拉客的出租車,人頭簇擁的乘客,大街上往來的行人,遷城之后的新玉門,往昔“石油空城”的影像日漸模糊。
與之相呼應的是,距離玉門市中心不遠的廣袤大漠上,矗立著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風機,在“油城已逝”的宿命面前,玉門正試圖通過新能源——風電產業來實現自我救贖。
由此,玉門對于風電的規劃也頗為宏大,玉門風能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在2000萬千瓦以上,而玉門計劃開發的規模為1180萬千瓦,“十二五”末將建成500萬千瓦。
然而,從“石油搖籃”到“捕風之城”的轉型并非那么容易。據玉門市能源局提供給《每日經濟新聞》的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玉門市已建成風場17個,裝機容量達200萬千瓦。
繁榮數字的背后,卻難掩風電企業微利,發電量和并網率低,產能嚴重不足的事實。以大唐玉門低窩鋪
風電場為例,因電網限電嚴重,風電場實際發電量不足50%,其在近三年每年虧損約2000萬元。
此外,寄望于從風電中獲得稅收并與地方經濟掛鉤的玉門市政府,現實亦非理想。玉門國稅局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風電企業的稅收分成上,地方財政所獲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比例分別只有15%和20%,地方財政在風電受惠上并不明顯。
更潛在的風險在于,蘭州大學一位長期研究新能源的專家擔憂,發展風電代替石油枯竭的玉門,過度依靠于單一的風電產業的轉型,可能又會陷入 “一風獨大”的循環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