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把鑰匙”的瓶頸
一邊是海上風電發展的政策熱情,另一邊則是企業的現實表現。為什么有人說是契機,有人說是方向,而企業的積極性并不高,政策緣何難以“落地”呢?
國內某大型風電企業的研發業務單元總經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從技術裝備來看,目前風電企業還沒有很成熟的經驗,因為大家都知道風險非常大,技術挑戰非常大,所以裝備本身尚面臨很多問題。從政策層面來說,相關的電價等還沒有明確,企業不愿意去嘗試風險。
根據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的情況,與歐洲相比,中國海上風電發展的歷程比較短。真正意義上的海上風電機組,大約可以追溯到金風科技2007年在渤海灣的實驗性研發測試工作。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坦言,中國的相關研究還有很多不系統的方面。
發展海上風能所需要的工程裝備,一般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風機;另一部分是項目實施過程需要的工程裝備比如吊裝船、運維船等。
據前述風電企業研發業務單元總經理介紹,吊裝船并沒有核心技術的挑戰,運維的船舶可以在現有的海洋船舶技術和工程經驗基礎上,做一些應用設計,從而更好實現可達性。相比之下,海上發電所需要的風機機組的可靠性面臨的挑戰卻很大。
該人士稱,海上風電的技術復雜性和難度遠超陸地風電,涉及海洋氣象、防腐專項技術、風機需要的地基和漂浮式控制等,各海域的溫度、水流、鹽分等也不一樣。“發展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可靠性的技術突破和度電成本是核心。”
除了技術,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海上風電的成本比火電高兩倍左右,而海上風電的電價政策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說法。
“開發商期望定價能在每度0.9元左右。如果這個能夠定下來,開發商的積極性有望提高。”金孝龍說。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認為,由于海上風電的成本很高,國家應該出臺政策細則,如支持技術創新、降低設備成本、降低前期投入和較好的并網電價等,支持風電發展。
風電業內人士呼吁,發展海上風電,要做好循序漸進的、長遠的規劃,核心技術需要有持續的投入機制,同時需要有嚴謹的評價機制和透明、公正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