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4年“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正式啟動。包括本報在內的首批中央媒體新聞采訪組前往安徽、河南等地采訪報道節能減排工作。今日起本報將陸續刊發記者從一線發回的報道。
“安徽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由2010年的9706萬噸標煤增加到了2013年的12083萬噸標煤左右,年均增長約7.5%,卻支撐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12%以上的增速。”5月6日,本報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赴安徽采訪,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上面的話。
如此看來,安徽做到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7.5%的增速已經來之不易,GDP已經作出了很大犧牲。事實上,2013年安徽生產總值增速為10.4%,已經低于“十二五”前三年平均水平。
抉擇:簽的和不簽的責任書
然而讓余群以及安徽省政府無法回避的是:按照國家新實行的能源消費雙控目標要求,“十二五”后兩年安徽能源消費總量增速要驟降到年均2.7%的水平,如果嚴格執行這個指標要求,安徽的GDP將會再作出多大犧牲?這恐怕是包括余群在內的安徽地方官們不愿也不敢想象的。
對此,安徽省環保廳廳長繆學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現得很直率,沒有回避問題的關鍵。他坦言,國務院跟各省政府簽定的目標責任書,只涉及節能和減排的指標,GDP增長指標從來不簽,但是各地之間可能存在相互攀比、較勁的情況。 好在安徽前三年的能耗強度降低情況還算樂觀,最起碼優于全國其他很多省份,記者得到的資料顯示,“十二五”前三年安徽累計完成五年能耗降低強度規劃目標的70.18%,超進度10個百分點以上,后兩年能耗平均降低2.5個百分點,即可完成五年目標。
然而能耗強度只是雙控目標之一,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的完成過程更加艱難。安徽的節能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一方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方面又要有效確保新增用能項目的需要。
特別是高耗能產業偏重的產業結構讓安徽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一時難以大規模扭轉,以火電、鋼鐵和有色金屬等產業為代表的高耗能工業占安徽規模以上工業的30%,“十二五”以來,安徽特別是淮河流域的化工、火電等項目仍然在密集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