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被寄予厚望,但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國內的發展并不盡如人意,“曬太陽”、 “吹冷風”的現象不斷。
新能源是未來發展方向,但目前以光伏、風電為主的新能源推廣仍需政府通過補貼等方式予以支持。當前存在的“棄風”、“棄光”現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風力和光伏的發電成本仍然高出傳統的火電、水電很多,使得電能輸送中介電網企業和用戶對其關注度不夠,進而導致輸送通道不暢和本地需求不旺。
從全球新能源發展歷程來看,“棄風”、“棄光”現象在歐美國家也未能避免,這與其自身的發電特點有關,并且國內的并網率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也值得深思。
為何會邊需邊棄?
一方面是對清潔能源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風電、光伏發電頻遭放棄
以光伏發電為例,“棄光”現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光照條件較好且空間成本很低,是光伏電站建設的理想場所,但這些地區的水電和火電成本更低,且電力消納能力遠遠不足。
而且,光伏發電補貼一度采用“事前補貼”的方式,而非“度電補貼”,電站一旦建設完成,不經并網也能拿到補貼,企業沒有發電量等考核壓力,一時間導致大量光伏電站建設完成后處于閑置狀態。
此外,電網企業的壟斷地位也是清潔能源快速推廣的一大阻力。目前,國內要實現風電和光伏并網,還存在諸多技術和標準問題需要解決,這也是新能源上網必須解決的實際問題。
要解決“邊需邊棄”的矛盾,需要依靠技術進步,包括并網技術、儲能技術、高效能發電技術,進一步降低系統集成成本,同時急需完善并網標準。更重要的是,政府應加快輸配電網絡的建設進程,以適應目前新能源應用的建設速度。
邊建邊棄又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