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使德國電力市場變得不穩定。由于風能、太陽能在發電高峰及低谷時產量差距極大,極易沖擊電力市場,造成電價大幅波動,使傳統化石能源發電面臨賠本經營,一些電力公司紛紛表示要關閉電廠,德國能源巨頭RWE也將近年來劇增的350億歐元高額債務歸因于此。
成本難題
德國能源轉型政策還帶來超乎意料的消費和生態成本,受到質疑。
2000年德國頒布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EEG)可謂世界上首部規定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的法律,迄今已有超過50個國家參考該法律,構建了本國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系統。
該法案鼓勵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但弊端卻在于需要消費者來承擔政府對固定電價的補貼。據統計,2000年以來德國消費者共計為可再生能源出資1090億歐元,德國電價實際上漲超過61%,以致民怨漸深。
轉型進而威脅到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如前所述,工業電價也因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而水漲船高。有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歐洲工業電價上漲40%,德國工業電價又比該水平高出19%,而美國的電價則在同期內下降。這也使得近年來德國高耗電領域的投資不斷下降,有人擔憂電力成本增加將削弱德國出口在世界市場中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發展新能源所需的生態成本似乎被低估。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風能、太陽能設備生命周期中生產1千瓦時電量,對鐵、銅和鋁等金屬資源的平均消耗遠超核能設備甚至其他化石能源設備,而其所產生的碳、硫化物和氮化物的平均排放均大幅超過核電。 據媒體報道,目前德國大約有500多個反對風電擴建的公民組織或倡議。
轉型生機
德國的能源轉型面臨多重困難,但尚有生機。轉型依然有廣泛的民意支持。德國能源與水工業協會(BDEW)最新民意調查顯示,高達89%的民眾認可能源轉型。即便存在爭議,德國社會應對困難的辦法也仍是試圖提出建設性的改革方案。其中,兩大革新方向值得關注。
一是自2013年開啟的智能電網建設。相對傳統供電模式,智能電網除實現調配技術智能化外,更重要的是對電網調度方式的顛覆:傳統的電網一般根據系統發電出力來調控負荷,決定每日的運行調度方式,但智能電網卻從保持發電電源相對穩定的角度出發,要求負荷跟隨發電的產能來智能調節,以期望更節省發電費用及二氧化碳排放。
二是新一屆德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法》的改革。2014年4月初,德國內閣通過了該法案的改革草案,中心內容是削減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適度控制可再生能源發展。自此,生態能源發電占比調整到2025年達到最高45%,2035年不超過60%,固定上網電價降低10%20%,并強化市場機制。另外,擴建儲能設備以及開發新的儲能技術,也被視為實現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措施。
改革如何繼續,能否突破德國能源轉型的現有困境,尚待觀察。但德國已成為能源轉型道路上獨一無二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