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是風電技術最先進、要求最高的領域。目前,國內一些企業通過與外國企業合資合作的方式,在該領域謀求發展。
實踐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關鍵是電力系統轉型,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可能路徑之一。
在“2014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上,業內專家表示,中國發展風電的主要動力是改善電源結構、增加清潔能源發電量、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應對氣候變化。
記者從日前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的“2014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暨展覽會”上獲悉,位于臨港新城重裝備產業及物流園區內的上海電氣臨港基地,現已具備年產1000臺兆瓦級風機的能力。
此外,上海電氣與西門子集團成立兩家風電合資公司已經開展多項合作,上海電氣憑借與西門子在風電業務領域的合作,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項目,迅速成為國內領先的風機設備供應商。
搶占中高端風電市場
2012年7月,上海電氣與西門子舉行風能合資公司開業慶典儀式,宣布西門子風力發電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和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此舉也意味著上海電氣和西門子在風電領域正式開始攜手合作。
根據合資合作協議,西門子風力發電設備(上海)有限公司面向中國市場和西門子全球供應網絡研發和生產風機;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將負責中國地區風電設備的銷售、項目管理、項目執行以及相關業務開發和服務。
上海電氣與西門子全面合作以來,雙方都取得迅速發展。目前,西門子與上海電氣合力打造的海上風電江蘇省東臺生產基地已經陸續開工。海上風電東臺生產基地項目總投資達5億元,引進西門子高端技術,產品具有耐低溫、抗臺風、防鹽霧等特點,將帶動和促進東臺新能源及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加快江蘇省東臺國家級新能源產業基地的建設。
此外,上海電氣與西門子在國內的第一個合作項目——龍源如東潮間帶示范風場,在2011年8月已經安裝,高潮位水深6米,多樁導管架,在國內也屬于領先水平。
在臨港新城的上海電氣臨港基地占地面積為21萬平方米,包括3.5萬平方米裝備廠房(生產面積),具備生產1.25兆瓦-6兆瓦機型的能力,并配套建立了臨港試驗風場。無論硬件還是軟件,上海電氣與西門子合作后,市場地位已經快速提升。
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孝龍表示,作為風機的整機制造廠,上海電氣有非常好的前景。目前,西門子在歐洲風機開發過程中還加強了在零部件可靠性上的測試,通過一系列嚴格的測試確保整機可靠性,以便達到海上風電的特殊需求,上海電氣則會把西門子在全球海上風電領域所擁有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與中國市場的特點相結合,推動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
內外資合作求雙贏
國內企業選擇海外大型風機生產商合作的趨勢,從2010年開始就有所顯現。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施鵬飛認為,通過這幾年的合作,外資與內資制造商都獲得雙贏的結果。
如在2010年,哈電集團所屬電機公司就與GE合作,在江蘇鎮江成立哈電通用風能(江蘇)有限公司時,電機公司持有51%股權,通用電氣持有49%股權,同時電機公司還收購了GE能源(沈陽)有限公司49%股權,并更名為通用哈電風能(沈陽)有限公司,雙方由此搭建了全方位合作關系的平臺。
“外資風電機組制造商在采用中國制造風電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也就提升了中國制造商的技術和質量水平。”施鵬飛表示。
隨著中外合作的深化,合作模式上也有所不同,和以往很多中國風電企業直接獲取海外風電廠商的技術授權不同,記者了解到,上海電氣和西門子則是雙方把自己的先進技術放入合資公司里,尋求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