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訊:“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那些在世界各地行之有效的商業邏輯,在中國市場未必能暢通無阻。世界頭號風電制造商維斯塔斯正面臨這樣的窘境。
這家由鐵匠漢森于1898年創始的企業,在百年時間里創造了無數榮光。維斯塔斯一直把持著全球風機制造商頭把交椅的位置;它為全世界制造了近5萬座風車,而其綜合技術能力更是讓無數對手夢寐以求,垂涎三尺。
但就是這樣一位令人敬畏的選手,卻在全球規模最大、機會最多的風電市場——中國,陷入了幾乎是手足無措的境地。
維斯塔斯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中國風電近十年飛速發展期間,外資風機制造商從過往的占盡先機、風光無限,再到被逐漸邊緣化的事實。就在中國市場的裝機量一路飆升的同時,曾一統天下的外資風機制造商的市場份額卻直線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如今的不到10%,取而代之的,正是他們曾經的“小兄弟們”——中國本土的制造商。
維斯塔斯們到底怎么了?
日漸失意
作為一家專業生產風車的企業,維斯塔斯在陸上風車領域與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并列世界第一,在海上風車領域則緊隨德國西門子公司之后,位居世界第二。它擁有從開發到制造及銷售的垂直整合體制,從技術到運營,維斯塔斯秉持一切自力更生的“純種原則”。正是攜技術上的強勢和在全球成熟市場的豐厚經驗,維斯塔斯曾在中國市場幾乎是無往而不利。
維斯塔斯和中國市場發生聯系始于1986年,此后近20年間,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幾無對手。挑戰始于2005年之后。隨著金風、華銳等本土廠商的崛起,維斯塔斯開始感受到了沖擊。其后,大量資本的涌入,催生了大量野蠻生長的本土企業;本土力量的異軍突起,使外資企業占有優勢市場份額的格局被日漸打破。
沖擊背后,原因眾多,但最主要的無疑是本土企業的性價比優勢。隨著中國風電制造商不斷涌現,翻倍增長,國內風機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過剩,風機整機的價格已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狂降至后來的3500元/千瓦左右。而維斯塔斯仍堅持5000元/千瓦的報價。如此大的差距,多數客戶的選擇可想而知。
雖然包括維斯塔斯、歌美颯等眾多國際巨頭也曾嘗試各種改變,并試圖通過增值服務和運維等贏回市場青睞。但到2007年,中國內資風電企業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還是超過了外資;到2008年,內資企業的累計裝機容量甚至達到了75%以上。
相關政策的助力,則成為加速本土企業崛起不可或缺的“第二條腿”。
為降低風電投資成本,推動本土風機制造業的發展,國家要求風電特許權項目設施的國產化率必須達到70%。而該政策被認為在促成本土企業份額首次超過外資企業上功不可沒。到2010年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新增裝機容量排名跌至第六,2011年第八;而到2013年則跌到了11位,裝機容量占比僅為3.2%;排在第一的金風科占據了23.3% 的市場份額,排名前五的制造商所占市場份額達到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