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六月份,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針對非招標式的海上風電項目確定上網價格;八月底,在國家能源局公布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中,海上風電項目已拓展到44個,共計裝機容量達1028萬千瓦。
有分析稱,接連利好的政策,為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大力推進風電建設更將進一步優化國內新能源產業結構。從整個產業發展過程看,政策規劃也非首次傾斜于海上風電項目。早前的“十二五”規劃中,就有到2015年海電項目投產500萬千瓦的風電裝機目標,但是根據實際統計,直至2013年底,這一目標也只完成了0.5%左右。
實際成果與規劃目標差距甚大,今年六月份,國家能源局要求地方發改委及能源局上報可在2016年底前投產的海上風電項目。消息一經發布,江蘇、浙江等八個省份上報的項目數便達到了44個,目前國家也批準了9個。但從目前來看,國內海電市場遠沒有實現裝機“1028萬千瓦時”這般大的潛力。
工程建設中的諸多問題牽制著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國內大部分海上風電建設企業的海上風機均選擇了西門子品牌,但自從我國發布新海上風電電價政策之后,西門子便出現海上風機供貨不足、價格大幅提升的情況,國內雖也有海上風機生產企業,但由于產能不高而且頻發設備故障,風電建設企業一般不敢貿然選擇,海上風機內憂外患,我國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想要實現盈利,恐怕十分困難;另外,海上風電的獨特性要求有專門的機組安裝船只,然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這種專用船只都十分匱乏,基礎設施缺失也讓海上風電建設陷入窘境。
海上風電建設困難重重,企業為何仍然迎頭而上?國家近些年大力推廣發展新能源,而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發展海上風電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加上支持海上風電項目政策的頻頻出臺,海上風電項目在今后大有成為新能源利用方式主力軍的勢頭,眾企業此番近乎搶灘的步伐,大有想率先贏得海上風電發展先機的意味。
我國海上風電還處于起步階段,初期把握好度,才能在今后推動整個產業穩步前進,避免像當年光伏一樣陷入發展的寒冬。政府需仔細考量目前國內現狀,為產業發展制定更為實際的規劃,切實避免政策的高大空帶來眾企大規模上馬;企業更是要審視自身條件和實力,摒棄哪兒火往哪兒鉆的無序思想同時加大技術投入,才有可能在未來大浪淘沙似的競爭中贏得保全自身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