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海上風電尚處在建設初期,技術管理和政策方面還不成熟,海上風電在技術上要不斷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依賴進口,同時加強已有核心技術的優化,這才是不斷降低成本的關鍵。”中國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易躍春說。
通過近年來不斷努力,我國企業已具備了大型風電設備制造、海上風電施工、海底電纜制造和鋪設能力,但總體而言技術和經驗都不成熟,產品時間檢測不夠。
海上風電設備具有特殊性
由于大型海上風電機組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略低,采購周期較長,從而在產能方面有可能在一定時期制約我國海上風電的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機組的工程基礎和運行環境特殊,對設備和施工的可靠性要求也與陸上風電有很多不同,因此在提高技術的同時,也應著力提高設備可靠性。
因風況與陸上具有顯著差異,運維成本極高,海上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尤為重要。例如我國福建、廣東的海上風電資源雖然尚可,但臺風也較為頻繁。目前的一些風電機組抗臺風能力并不突出,在對抗極端風況時能力有限,這就需要嚴格制定標準,并通過更具有針對性的技術研發解決此類問題。
由于海上風電建設具有多海況、高復雜地址的特點,施工難度與陸上風電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出于對成本的考慮,我國海上風電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也較難采用歐洲技術,而需要對我國海域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施工裝備和方法進行研發。
業內人士認為,就目前看來,海上風電施工受到氣候、天氣、潮汐等多方面影響,施工周期相對陸上風電更長,工況也更為復雜。雖然表面上我國目前的海上風電施工能力供大于求,但這是此前海上風電開發停滯不前造成的假象。電價公布后,海上風電核準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未來海上風電開發勢必將逐漸加速,目前的施工能力未必能夠滿足需求。
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與生產制造水平相比,技術研發能力目前仍是國內廠商相對薄弱的環節,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機組研制工作,應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進行大力扶持。”易躍春說。
國家層面來講,應做好海上風電的整體規劃。不但在風電資源開發應具有整體性,也應在審批流程和產業鏈產能規劃方面體現出整體性。對風電開發規劃具有充分了解后,包括設備制造、工程吊裝、運維管理等整個產業鏈才能夠準確地預估發展規模,從而在提高零部件采購效率的同時,做好國內外海上風電機組的產業鏈建設和工裝設備制造工作。
一方面,目前我國有關機構正在制定抗臺風型風電機組的設計規范,具備針對性的產品正在不斷完善,但這項問題的徹底解決還尚需時日。另一方面,加強海上風電設備的認證和運行監測則是提高可靠性的重要途徑,積極做好風電機組制造、工程施工、海底電纜等方面的技術認證,嚴格海上風電準入門檻,規范市場秩序,可以有力地保障機組質量提升和經驗積累。
在標準和監測體系建設方面,建立和完善海上風電質量監督和運行監測體系,對風電場和設備運行狀態進行監測,形成大數據,有利于總結經驗并進一步提高、完善風電機組設計水平和工程建設質量,從而提高海上風電設備可靠性、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