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隨著三峽江蘇大豐800兆瓦海上風電項目H9海上升壓站上部組塊與導管架基礎對接,我國首個搭載氣象雷達的海上升壓站完成安裝。基于海洋氣象監測與海上風電場協同運行的模式,該風電場正從能源生產向集能源、氣象、公共安全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工程拓展。

▲海上升壓站遠景 江蘇分公司供圖
“雙碳”目標下,我國海上風電規模持續穩步發展,精準監測海洋氣象,已成為保障海上風電場安全與高效運營的關鍵要素。海上升壓站作為海上風電項目的“心臟”,是連接海上風電機組與陸上集控中心的樞紐,負責電能傳輸與信息交互。
三峽江蘇大豐項目位于鹽城市大豐區東北方向海域,由四個風電場組成。其中,H8-1#場址中心離岸距離80千米。長期以來,我國海洋氣象監測網絡主要集中在沿岸區域。離岸越遠,監測設備密度越低,難以實時捕捉遠海海域突發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氣象衛星是遠海氣象的主要監測工具,雖然覆蓋范圍廣,但其空間分辨率有限、數據更新周期長,對于雷暴等生命周期短、破壞力強的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監測較滯后,不利于海上風電運維、遠洋航運和漁業生產,而該項目將有效填補開闊海域、復雜海況的精細化、高時效氣象監測缺口。
氣象雷達通過發射并接收電磁波,探測大氣中的云、雨、冰雹等目標,進而監測天氣變化、追蹤降水系統。該海上氣象雷達采用當前國內最先進的雙偏振S波段技術,探測半徑超過230公里。普通雷達在暴雨和濃霧中的“視力”會下降,S波段雷達能夠有效穿透狂風暴雨和海面鹽霧,保證在臺風、強降水等極端惡劣天氣下,依然能“看得遠、看得清”。據預測,該技術將大大提升探測精度,運維人員可實時獲取從海面到高空不同高度層的風速和風向信息,通過優化風機控制策略,增加發電效益,能夠提前1至3小時對海上短臨強對流天氣進行預警,全年有效運維窗口期預計提升30%,為海上風電項目安全穩定運行提供堅強保障。
三峽集團與江蘇省氣象局創新了“聯合設計、同步施工、整體吊裝”一體化新模式。早在升壓站規劃之初,雙方共同設計,設備制造同步進行,整體完成調試,一次性海上吊裝。節省建設成本超30%,縮短工期50%。
下一步,該平臺產生的氣象數據將向漁業、航運、海事等部門開放共享,為海上作業船只提供更精準的航線氣象預報和安全預警,從而提升整個海域的公共安全水平,真正實現“一次建設,多方受益”,助力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