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雖然有風,籠罩在風電業頭頂的霧霾卻一直沒有散去。日前,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處長李鵬在2014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表示,在未來一到兩年的時間,消納問題是制約風電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既便如此,按照李鵬的介紹,在“十三五”期間,還將有2000萬千瓦/年的風電新增量。
風電增長乏力
李鵬介紹,今年6月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8300萬千瓦,9月增至8700萬千瓦,“上半年,累計發電量77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這個增速低于裝機增速,今年整體來說情況比較不好。從風電占整個能源消費比例看,還是非常低的,占比大概在3%”。另按照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朱明介紹,預計到今年底,中國風電的并網容量將接近1億千瓦。
在政策等多重利好支撐下,2012年以前,中國的風電裝機實現較快發展,甚至實際發展速度遠超出預期。“2007年制定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到2010年風電達到500萬千瓦,這一目標還曾被很多專家指定高了,但是到2010年底,已經達到3000萬千瓦。”李鵬說。但是相比之下,目前中國風電的貢獻與德國等近9%的占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2012年以后,因為風電發展的基數增大,增長的速度百分比降下來了。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逾7700萬千瓦,同比增長23%,較2012年以前超30%的增速已是相形見絀。
棄風仍是大難題
“制約風電發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消納問題。”李鵬說。有些地方的棄風限電比較嚴重,在現行的價格政策下,沒辦法保證收益,企業本身的積極性不足,“這一問題在未來的一到兩年,是制約整個產業發展的一個非常大的瓶頸”。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給出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棄風量預計達到160億千瓦時,主要集中在內蒙古、吉林、河北、甘肅等風資源較好地區,棄風率最高的是內蒙古西部和吉林,分別為20%和18%。另有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棄風率約為10.5%,同比上升約0.5個百分點。
當前風電面臨的發展問題不止這些,“符合風電開發條件的土地資源所剩無幾。”寧夏省發改委能源局相關負責人坦言寧夏省風電發展的瓶頸,“省內地方政府認為風電占據的土地資源影響農業生產,缺乏對土地資源提供的積極性。”
“十三五”規劃2000萬千瓦/年
即便問題重重,面對霧霾持續,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面對“十三五”,風電行業同樣雄心勃勃,按李鵬的說法,至少在此期間,風電要從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轉變。根據初步規劃,整個“十三五”期間,每年新增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實現到2020年1個億的市場增量。不過,“能不能實現每年2000萬千瓦的新增目標,其實心里是沒有底的。”李鵬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會有一個全新的政策來推動風電的發展。李鵬介紹,地方政府不光要承擔建設責任,還要把運行的責任擔起來。“我們將來不會去干涉具體項目的建設,更多地對地方政府的建設責任還有運行責任加以監管,提出一些量化的指標考核體系,及時向全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