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
一、2014年1-9月可再生能源在德國電力結構中占最大比例
“Agora能源轉型”對2014年前三個季度的數據分析顯示,可再生能源首次超越了褐煤,退居第二位的褐煤占電能消耗的26.3%。一年前褐煤尚領先于可再生能源。同時分析結果也顯示硬煤(18.5%)是德國第三大發電來源,其次是核能(16%)和燃氣(10.2%)。
統計的基礎是德國發電及耗電數據,“Agora能源轉型”定期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用于其新版互動式在線“Agora計量器”。通過該網頁上收集的實時圖表,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可再生能源和傳統電廠分別占電耗的比例以及目前電耗的結構組成。分析顯示2014年一月至九月風能(9.5%)和生物質(8.1%)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載體,其次是太陽電能(6.8%)。但是一天中各個時段及一年中各個季節中光伏發電的產量會產生波動。
據“Agora能源轉型”報道,在某些時段內德國所有電耗中的三分之一來自于光伏發電。太陽發電功率的尖峰是2014年的六月六日,當日13時左右輸入電網的太陽電能達2420萬千瓦。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在七月已經宣布可再生能源已經取代褐煤成為最重要的發電能源載體。與其他同類統計數據不同的是,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統計的不是電耗,而是總發電量。根據聯邦能源與水經濟協會的數據,2014年前兩個季度(一至六月)可再生能源占國內總電耗的28.5%。
二、辯論--未來電采暖(風電供熱)潛力如何?
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建筑與太陽能技術研究所所長Norbert Fisch教授和海德堡能源與環境研究所(ifeu)科研學者Amany von Oehsen博士分別針對這一問題發表了意見。
正方——布倫瑞克工業大學Norbert Fisch教授【Norbert Fisch教授是布倫瑞克工大建筑與太陽能技術研究所的所長并兼任斯圖加特EGSplan公司執行總裁?!?/span>
油供暖時代的結束已經指日可待,在今后幾十年過渡時期可能更偏向于使用天然氣,但是長期而言,結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載體的使用,越來越“綠色”的電網將主導建筑及社區的能源供應。我們將迎接一個“電的社會”,電將逐漸成為“一次能源載體”。
用電供暖未來潛力巨大:優選年能效比高于3的電熱泵結合與建筑物一體化的光伏設備。
可再生能源在電力市場的比例逐漸增加,使電網電力的一次能源系數(接近2)和碳足跡持續下降,因此在電熱泵系統與傳統燃油和燃氣鍋爐的比較時,更加突顯電熱泵的生態環保性。
即使是住宅建筑屋頂上小型的光伏設備其成本也低于普通的家用電,因此建筑物內應該使用光伏設備發電(自發電)。如果建筑物內安裝電熱泵和較大的熱蓄能設備,結合適應性調節裝置,可以顯著提高與建筑物一體化的光伏設備自發電的比例。自發電比例增加可以減輕公共電網的負擔。利用可逆熱泵(制冷機)實現“光伏電制冷”也是值得探究的一種未來選擇。
未來短期或長期儲存過剩電能將有著重要的意義。除已經普遍使用的熱蓄能(建筑體蓄熱、熱水蓄熱)以外,現在又開始允許使用的固體物質蓄熱(“夜間蓄熱供暖”)也是一個選擇,但是在使用時尚需稍作調整。在實施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應對各種“電轉熱”技術加以研究。
德國在能源方案中制定了分布式能源供應的目標,歐盟建筑指令的目標是至2020年新建建筑達到“近零能耗建筑標準“,為了實現這兩個目標,電力市場和熱力市場相互靠攏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用電供暖”的作用將非同小可。
反方——AMANY VON OEHSEN博士,海德堡能源與環境研究所,IFEU【Amany von Oehsen博士是海德堡能源與環境研究所(ifeu)能源專業的學者】
目前在“電轉熱”方面,各方在嘗試不同的方案,通過使用靈活的電暖器供暖來充分利用光伏和風力發電產生的過剩電能。目標是:將波動較大的發電設備更好地融入能源供應系統。城市供應公司和能源供應商安裝兆瓦級別的電熱鍋爐,夜間蓄熱供暖試圖打著“風電供暖”的生態牌子再度進入市場。但是通過電采暖能實現什么生態目標呢?
保證“電轉熱”有利于生態環境的前提是使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能,因此回答這一問題時必須從短期和長期角度區分用電供暖在能源供應體系中的意義,長期來講風能和太陽發電將是能源供應體系的主力軍。但是今后五年內,電能過剩(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高于德國電力總需求量)發生的概率屈指可數。目前電網傳輸瓶頸或負電價(可再生能源電過量時電力公司需給用電客戶支付電費所以出現“負電價”)可能造成了局部地區短時電能過剩。因此,首要的任務是尋找電網擴建和優化方案,或建造靈活的發電園區,其生態意義遠優于將電能“白白用于供暖”。
電鍋爐可以用于示范或提供調節性能源,因為長期來看預計德國將出現大面積電能過剩,尤其在工藝熱能市場,電鍋爐與化石能源相比是一種效率較高的技術。但是淘汰夜間蓄電暖氣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都有利于氣候保護。因為熱泵技術在氣候平衡方面比它好三倍。在“智能供熱戰略”的框架中擴大熱泵的使用,即在既有建筑改造中使用智能連接熱泵技術,將是未來供熱領域實現脫碳的關鍵。但是實現脫碳的前提是:有效的、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和繼續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的擴建,如果是這樣的話用電供暖也會擁有一個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