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媒體:內蒙古風電攔風致北京霧霾》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被迅速傳播,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文中提出一個讓人咋舌的觀點:北方的“大風口”內蒙古地區傾力打造“風電三峽”,風電裝機容量5年內暴增32倍,這些風機可能“偷”走了北京的風。對此,記者11月24日采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朱蓉,她表示:文章所說的內容純屬無稽之談,根據研究53年來的氣象站觀測風速的常年變化表明,京津冀地區地面風速的變化是漸進的,在風電開發突飛猛進期間沒有看出有外力影響下的突變。
《媒體:內蒙古風電攔風致北京霧霾》一文分為令人驚詫的巧合、斷崖式的突變、全球“風情”有玄機3個部分,從我區的風電發展數據和京津冀地區霧霾天氣變化的數據,以及國內外氣象專家、科學家等關于風力發電對風能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雖然,文中寫著“內蒙古的風電大發展與京津冀爆發大面積霧霾之間,究竟是純粹的巧合,還是略有影響,亦或構成因果關系?目前并沒有可靠的研究和確鑿的結論,但這并不妨礙人們對此進行深入思考”,但是字里行間都引導讀者相信內蒙古風電發展對北京霧霾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經記者仔細閱讀可以發現,文中列舉的多位專家闡述的觀點是風電場對局地風速有影響,但影響的距離只有30~60公里,而我區的風電場與北京的距離都在400公里以上。
采訪中,朱蓉表示,其實關于“風電場建設與北京霧霾有關系”的說法今年初就已經在業內傳開,當時大家看了都認為是無稽之談。因此,她針對該說法專門進行了研究。朱蓉研究了四子王旗大規模風電場區域所在地國家基準氣象站關于風速變化的數據,發現1961~2013年,風速變化呈現漸變趨勢,而且變化很小,近幾年并沒有突變。這些國家基準氣象站距離風電場僅有幾十公里,尚且沒有影響,更不會影響到幾百公里外的北京。而且,朱蓉還對京津冀地區近53年的風速變化進行了研究,數據表明這些地區的風速變化也是漸變,沒有突變情況發生。
對于《媒體:內蒙古風電攔風致北京霧霾》文中列舉的國家氣象專家的觀點,朱蓉表示,看到這篇文章后,文中提到的幾個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都表示很詫異,所列舉的內容并非證明文章觀點的理論,卻被人斷章取義拿到了該篇文章中。
對于致北京霧霾的原因,朱蓉表示:近3年以來,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全國首位,是導致京津冀灰霾天氣頻頻發生的根本原因,對此,“APEC藍”其實是最好的證明。會議期間,京津冀地區實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業停工等措施,保證空氣質量達到良好水平,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也有了明顯變化。所以,就如文中所說,內蒙古風電建設和北京的風速減小致霧霾確實只能看做“巧合”,在目前的氣候背景下,大力推動節能減排,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才是真正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