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4日的“能源政乾方”中,我們編譯了有關德國意昂集團拆分的外媒報道,一些業內人士還電話與小編展開了討論,非常感謝大家的關注。今天的深度解讀專欄,我們繼續來聊聊意昂集團拆分那些事兒,這里就用幾個“W”這個未免看起來有些老套的思路來把各個內容串起來。
一、意昂集團是啥子(who)?
電力系統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有個“五大發電集團”,老外稱之為“BIG FIVE”,在德國同樣也有“BIG FOUR”這樣的提法,指的是意昂(E.ON)、巴登-符騰堡州能源公司(EnBW)、萊茵能源公司(RWE)、大瀑布公司(Vattenfall)這四家大型電力公司,他們占有全國54%的裝機和71%的發電量。
由于歷史原因,在電力體制改革之前,這四大電力公司分別在各自經營區域內擁有輸電業務。按照歐盟要求,其中三家公司作出了出售輸電資產的決定。意昂集團將其輸電網出售給了荷蘭電網運營商TenneT。所以,目前意昂集團從事的是發、配、售電一體化經營模式。意昂在國際上名頭也不小,在2014年世界財富500強企業中,意昂集團名列第18位,是德國四大電力公司中排名最靠前的企業。
二、為毛要拆分(why)?
關于意昂集團拆分的真實原因,或許只有其董事會才最清楚,研究機構和媒體眾說紛紜。“政乾方”粗略搜集了一下相關評論和報道,認為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必須做出改變,至于怎么變倒是其次了,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昂集團歷史不可謂不悠久,體量不可謂不大,能有多大?2013年,意昂集團總發電裝機容量為6109.0萬千瓦(FYI:我們的中電投集團裝機約9000萬千瓦),德國國內國外分別占83.7%和16.3%。集團以天然氣和煤炭發電為主,分別占總裝機容量41.1%、23.0%。核電在逐漸減少,但仍占13.4%。可再生能源裝機快速增加,占總裝機比例達到17.7%。這樣一家企業,多少年來發展得都很好,但是近幾年來卻受到“能源轉型”的困擾。大家知道,德國政府強力推動“能源轉型”,2022年前將全面棄核,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好了,兩個問題來了。
第一個問題是,作為傳統能源企業,意昂和其他另外三大電力公司一樣,都對發展新能源不屑一顧,要做就做大電站,大項目,零零星星的屋頂光伏他們是看不上的,這樣發展新能源的主力重任就交給了中小型企業,甚至是個人用戶。當新能源真正做大起來之后,意昂等巨人們才看到原來他們失去了本該搶占的先機,除了奮起直追,別無他法。
第二個問題是,可再生能源邊際成本是接近于零的,在電力市場上自然就會被優先調度,在安排發電計劃的時候,總是先把新能源安排完了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空間,這才分配給常規電源,隨著新能源規模不斷擴大,常規電源的角色也逐漸從“主角”轉向“配角”,利用小時數越來越低,啟停次數越來越頻繁,盈利能力也越來越弱,甚至因為出現嚴重虧損而不得不關閉一些本該正常運行的項目。
這樣,以常規能源為主的意昂集團經營狀況用“每況愈下”來形容一點兒也不為過。國網能源研究院新近出版的《世界500強電力企業分析報告(2014)》對世界500強電力企業經營狀況進行了財務分析,分析表明:2013年意昂集團毛利率為11.7%,顯著低于意大利電力集團、法國電力集團等;凈資產收益率僅為6.7%,收入利潤率僅為1.7%。根據最新統計,2014年前三季度集團凈收入同比下降25%,資產負債率不斷提高,過去五年已經累計裁員1萬人。怎么辦呢?也許拆分業務是一個可能的出路和選項。
三、如何拆分(how)?
盡管拆分細節尚未明確,但拆分的原則已然確定,簡言之就是“新公司開展老業務,老公司開展新業務”:新成立的公司將擁有并運營集團現有常規電源業務,包括水電、核電、燃煤、燃氣發電等;原來的意昂集團公司將承接和運營可再生能源、能效、智能配電網等業務。
通過拆分,傳統業務(傳統能源)和新業務(新能源)分立出去,各自專心于自己的領域。做傳統能源的公司就專心致志地把煤電弄干凈,提高燃煤發電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煤電經濟性和競爭力;做新能源的公司就心無旁騖地致力于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充分享受國家的新能源政策,不斷提高新能源競爭力,做大做強新能源業務。
也許外媒某報道的分析更加意味深長,其暗含的意思是,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遠期前景如何,究竟鹿死誰手或許尚未可知。讓傳統能源和新能源以平等的身份去市場上競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管哪方取勝,我們都樂見其成。
四、何時拆分(when)?
拆分尚未發布詳細的時間表,但是據報道應該是在2016年完成。這也很容易理解,要對這樣一個巨型企業資產交割清楚,所有者關系劃分清晰,的確需要一定的時間。對于這一點,我們的“體制優勢”就明顯多了。其實還有一個問題,小編一直也在問自己,意昂集團的拆分會是個案還是具有普遍意義?其他同類型企業會競相仿效嗎?對于這個問題,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但我們也絕不僅僅只是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