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從江南富庶的江蘇,到雪域高原的西藏,張晞接受了擔任西藏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重任。7年間,他以甘于吃苦的奉獻精神、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推動了龍源電力在西藏新能源事業的蓬勃發展,被藏族同胞親切地稱為“扎西”。
而這樣一組數據便可以看出張晞的努力:只身進藏,平均每年在西藏工作330天以上;秉承使命,從地熱、光伏到風電,敢為人先,開疆拓土,創造了新能源領域的多項世界紀錄;白手起家,從一臺車一個人,總資產1000萬元發展到總資產13億元;心系責任,幫助西藏自治區政府解決17萬戶、70萬少數民族無電人口的供電問題;不計得失,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視西藏為“第二故鄉”。
“我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
2007年底,龍源電力決定在西藏全面開發新能源,第一個項目就是建設雙螺桿膨脹動力機地熱發電機組。
接到任務,張晞淡淡地說:“雖然我已年過不惑,但只要組織需要,我愿意到艱苦的地方去!”。之后,便義無反顧告別“零海拔”的海濱城市江蘇南通,只身來到海拔4300米的西藏自治區當雄縣羊八井鎮。
但迎接他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劇烈的高原反應和巨大的工作壓力。由于感冒發燒,他一連在床上躺了4天,也反省糾結了4天:既然在西藏這個地方躺著都是奉獻,那么只要不躺倒就要有所作為。
第5天,舉目無親的張晞忍住高原反應引起的劇烈頭痛,開始頻繁穿梭于西藏自治區發改委、環保廳、電力公司等部門之間,反復論證、修改、溝通、協調,通過他的真誠、果斷和敢于擔當,終于解決了項目核準、工程設計及施工落實等一系列問題,但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
西藏被稱為“生命禁區”。羊八井地熱田位于海拔4300米以上,相對含氧量只有60%左右,其冰凍期從當年的11月份一直到次年4月份,既使非冰凍期內當地氣候條件也相當惡劣,幾乎每天都要經歷“一日四季”。
這些典型的高海拔氣候條件給工程施工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為了科學管理和高效作業,張晞推出“倒計時工作法”,把施工進度精確到了每天干什么,并根據天氣的變化情況適時調整施工方案,最大限度減少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
一天,連續作戰的張晞在施工現場跑了幾趟之后,突然出現了頭昏腦脹、惡心嘔吐,整個人處于半昏迷狀態。醫生說病人血液含氧量太低,需住院治療。但清醒之后的張晞悄悄翻身下床,帶著十來個氧氣袋又回到了羊八井工地現場,與施工單位一起研討方案、協調設備、搶抓工期。
“缺氧不能缺精神”
正是這種勇于求真、永不服輸的拼搏精神,使張晞迅速在西藏打開局面,站穩腳跟。
2008年9月28日,羊八井地熱示范項目一期1000千瓦雙螺桿膨脹動力機地熱發電機組正式投產發電,比自治區領導提出的時間快了3/4。機組的成功投運,不僅填補了龍源電力在地熱發電領域的空白,而且為我國在新型地熱發電技術研發和商業應用方面積累了寶貴的技術經驗,成為國內外率先成功開發應用的地熱發電新技術,標志著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地熱發電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