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核電“走出去”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現實挑戰。應充分認識核電“走出去”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做好頂層設計,加強統籌協調,全力以赴,強力推進,久久為功。
世界核電迎來新一輪黃金期
未來5—7年是海外目標市場集中招標的窗口期,不容錯失
日本福島核電事故以后,國際上對核電站建設的態度如何?
“從核電的發展歷史來看,每一次核事故固然產生了很大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極大促進了核電安全標準的提高和核電技術的發展。因此,核電站建設并不會因為核事故而止步不前。”國家核電總經理顧軍告訴記者。
據顧軍介紹,福島事故后,國際核工業界進一步提高了核電廠的安全標準。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2012年發布了新版“核電廠設計安全規定”,歐盟2014年發布了新的核安全指令,IAEA大多數成員國在2014年提出了“國際核安全公約”修約提案,均對新建核電廠安全標準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在設計上提高縱深防御能力,確保核電廠安全裕量;進一步提高核電廠的設計基準,降低核電廠嚴重事故概率等。
與此同時,包括我國在內的核電大國均在技術上進行了大幅改進,三代核電技術的先進性大幅度提高,其安全性也得到國際核電業的認可。
“一方面,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催生了持續增長的電力需求;另一方面,核電已被證明是清潔高效的新能源,面對控制大氣污染的現實需求和國際上日益迫切的減排壓力,許多國家把發展核電作為減排治污的重要選擇。” 中核董事長孫勤說,很多國家已把發展核電的定位從發展清潔能源上升到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高度。“經過福島事故之后世界范圍對核電發展的冷靜反思,當前全球核電大規模發展迎來第二個黃金時期,今后10至20年是世界核電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據世界核協會統計:到2030年前,全球有明確核電建造計劃的反應堆高達158臺(不包括中國的59臺),新增核電共約17800萬千瓦。這些新建核電將帶來1.5萬億美元左右的投資。
“2023年左右有一批海外新建核電機組將投入商運,可供開發的海外目標市場招標時間大都集中在未來5—7年。這是中國核電‘走出去’的最佳窗口期,不容錯失。”顧軍說。
“百年婚姻”不好結
核電“走出去”還面臨很多道溝坎
“我們既要看到機遇,也要清醒認識核電走出去面臨的困難。”孫勤說,除了資金量非常大、核工業屬于敏感技術外,核電合作是出口國和接受國長期合作的一個項目。從開始談合作,到合同簽訂、建造完工,需要10年左右;建成以后,需要運行60年,如果改造之后甚至可能達到80年;退役以后,還需要設備拆除、乏燃料處理等,也需要時間。“核工業界有句話:你進口誰的核電,就相當于跟這個國家結婚了,而且是百年婚姻。因此,每個國家在引進核電時都會綜合考慮、慎重抉擇。”
“我們還要看到,我國的核電‘走出去’還面臨強大的國際競爭。”中廣核董事長賀禹說,美、俄、法、加、日、韓等核電強國已有“走出去”的經驗,目前也都在不遺余力地開拓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我國核電“走出去”自身還存在不少現實挑戰。
“第一個挑戰可能是品牌效應。”顧軍認為,品牌既是口碑也是質量保障的代名詞。與美、俄、法等核電強國相比,我國的核電正處在品牌塑造期,需要在技術創新和提高質量等方面不懈努力。“CAP1400和華龍一號作為全新的三代核電機型,國內的示范項目還沒有開工建設。目前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建議國家盡早啟動示范項目建設,這會大大加快中國核電品牌的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