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PM2.5這個概念從不被大家熟知到天天被人議論,伴隨著它的是我們一個個城市逐漸失去的碧水藍天,今年以來我國多個地方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治理霧霾的措施,有的被贊賞有的被爭議,面對這些現實,我們不妨從歷史經驗出發,參考一下全球范圍內那些曾經飽受霧霾之苦的城市和國家是如何治理出藍天白云的?有什么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歐洲:采取多種措施控制交通污染
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的可吸入顆粒物。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已經比2000年減少了15%。
為了重點治理城市空氣,德國采取了車輛“環保貼”的限行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限定其行駛區域,違反規定的將被罰款40歐元。意大利則對排放污染物嚴重的汽車征收重稅,同時設置“綠色周日”活動,規定當天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路行駛。
英國:“霧都”萬人死于呼吸系統疾病 當年英國最早進行工業革命后,倫敦地區工廠煙囪密密麻麻,晝夜不停地燃燒煤炭,帶來了海量的粉塵和有毒氣體,使得一年中有1/4的日子大霧籠罩,從而被稱為“霧都”。1952年持續5天的“煙霧”竟然造成1萬多人死亡。
1956年,英國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主要立足點在減少煤炭用量,英國政府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將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遷往郊區。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治理污染的重點為治理汽車尾氣。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針對私家車征收天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控制私車流。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加強綠化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的3倍。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100余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英國的治理污染經驗,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歐洲國家的態度。比如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這在荷蘭、丹麥等國,也都得到了倡導與落實。
意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 由歐盟環境署主辦的“吹起改變歐盟空氣政策之風”研討會1月8日在布魯塞爾舉行,標志著“2013年——歐盟空氣年”系列活動開始,“空氣年”活動旨在促使歐盟于今秋出臺新的改善空氣質量的政策文件。
歐盟委員會曾于2008年4月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被批“標準太低、執行不力”。以PM2.5為例,該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從2010年起年均濃度目標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而且從2015年起才在歐盟各國強制執行。該標準遠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標準10微克/立方米,也不及美國的標準12微克/立方米。而且,這一標準也未能在成員國得到很好的執行。
歐盟環境委員波多奇尼克認為,歐盟尚有許多改進空間,美國在空氣質量的立法方面遠比歐盟嚴格,中國也已經意識到空氣質量問題,并正在嚴格監控空氣質量。不應將新的措施視為強制手段,而須當作創新與發展的機遇。
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還是比2000年減少了15%。歐盟各國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面也是各顯其能。如德國一些城市采取了“環保貼”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在車玻璃貼上不同顏色的“環保貼”。同時把城區分成4個不同區域,豎起標牌標明貼有何種顏色“環保貼”的車輛可以通行,違規者將被罰款40歐元。
上世紀80年代,交通污染變成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對此,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抑制私家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等。到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小汽車征收“擁堵費”,用來改善倫敦的公交系統。
意大利米蘭市對污染最嚴重汽車征稅,工作日7時至19時,污染嚴重的汽車必須繳納2至10歐元稅才能進入市區。羅馬實行“綠色周日”活動,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街行駛。
美國: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 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國曾因工業排放、汽車尾氣等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20世紀中期,洛杉磯一帶大氣臭氧濃度很高,光化學煙霧問題突出,在1952年和1955年兩次釀成短短數日內幾百位老人死亡的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