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采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進行統一管理。環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法、處罰,并通過強制執行手段和監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協調開展工作。1990年,《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通過,美國環保署1997年設立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當污染較為嚴重時,美國官方網站會要求民眾控制戶外活動的強度和時間,以此來減少身體損害。此外,媒體還勸告民眾不要在繁忙的馬路附近鍛煉,不要在室內抽煙,減少使用蠟燭、燒木頭爐子,以控制室內污染。美國大氣污染控制方式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排污權交易,在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的條件下,利用市場機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權利即排污權,并允許這種權利像商品那樣買賣,以此來進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從而達到減少排放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美國治理之策:公民可監督PM2.5標準監控程序
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時期曾出現“霧霾”天氣。在英語中,“霧霾”一詞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初,由“煙”和“霧”組合而成。1952年12月英國曾出現持續5天的“大霧霾”天氣,主要原因是英國進入工業高速發展期后倫敦地區的工廠大量使用煤炭,排放的大量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長期以來,西方國家在治理“霧霾”方面采取了許多應對措施,積累了值得借鑒的經驗。
重點限制機動車及電廠排污
1月14日,紐約州曼哈頓地區的PM2.5空氣質量指數為75,為紐約州最高值,空氣質量等級為“一般”。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加州圣洛倫索谷等地PM2.5達到100至150的區間,空氣狀況被定義為“不適合敏感人群從事室外活動”。
美國環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將PM2.5作為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并在2006年對標準進行了完善——實現對全國環境空氣質量24小時監測,并在政府官網上公布當天PM2.5監控結果和次日的預報數據。民眾還可以下載手機應用,隨時查詢自己所在地的空氣總體狀況(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狀況、PM2.5值和臭氧監測數據等。
根據美國“清潔空氣法案”,美環保署把全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區分為“不達標”、“達標”、“無法分類”3種,PM2.5數據是其中最重要環境空氣指標之一。此外,環保署還對臭氧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氣中主要污染物進行監測。
美國環保署已經針對發電站、汽車等微小顆粒物排放源發布了規范和指導,其中包括對公共汽車和輕型卡車使用清潔能源,減少排放;對柴油發動機執行多層次的廢氣排放標準,要求發動機生產商制造符合先進排放控制標準的產品,從而使廢氣排放減少90%以上。
美國公民可以對PM2.5的標準監控程序進行監督,根據公布的全年監測統計和日常監測數據,參與所在州的環保機構舉行的公共聽證會。
洛杉磯霧霾之戰
洛杉磯環保部門表示有85%的霧霾來自汽車尾氣
最先站出來的是洛杉磯當地最大的媒體《洛杉磯時報》,他們雇用了一個空氣污染專家就霧霾展開調查,專家得出的結論是空氣中的大部分污染物來自汽車尾氣中沒有燃燒完全的汽油,只有一小部分來自工廠的廢氣以及焚燒爐。
加州理工學院的荷蘭科學家阿里˙哈根斯米特(ArieHaagen-Smit)通過分析空氣中的成分發現,霧霾的罪魁禍首實際上是汽車尾氣。汽車尾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氣中后,在陽光紫外線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含劇毒的光化學煙霧。
“這是洛杉磯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給他們帶來威脅的霧霾就出自自己心愛的汽車里,他們每個人自己就是污染源。”雅各布說。
上世紀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氣凈化器(CatalyticConverter)的發明從技術上解決了汽油燃燒不完全的問題。于是監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規定所有汽車上必須裝上這種凈化器。政府的新規馬上遭到了汽車制造商的激烈抗議,他們一開始抨擊這種裝置在技術上不可能實現,而后又抱怨成本太高。他們的抗議導致這個法令一度中止,一直到1975年所有的汽車才實現全部安裝凈化器。此舉被認為是治理洛杉磯霧霾的關鍵。
與此同時政府敦促石油公司必須在成品油中減少烯烴的含量,這種物質被認為是造成光化學污染的主要物質;加州的環保機構還提倡和開發了用甲醇和天然氣代替汽油的新技術,因為這些燃料的尾氣排放量只有汽油的一半。盡管甲醇因為價格原因沒有成為汽油的替代品,但這些措施第一次讓石油公司感受到了威脅,促使他們去開發更加清潔的汽油。
通過長達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磯的空氣開始慢慢轉好。根據環保部門的統計,洛杉磯一級污染警報(非常不健康)的天數從1977年的121天下降到1989的54天,而到了1999年這個數字已經降為了0。藍天白云重新出現在洛杉磯的上空,城區的人們大部分時候都可以清楚地看到70公里外的巴迪山(Mt.Baldy),而做客洛杉磯道奇球場(DodgerStadium)的客隊球員也不再需要氧氣罐完成比賽。
日本:“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曾有四個發生在日本 日本在工業化前期,曾經也飽受污染之苦,“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中,就有四個發生在五六十年代的日本。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綠化,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不但要綠化面積,還追求綠化體積。另一個手段是控制汽車。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并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新法規實施的第一天,交警在東京內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檢查,讓每個司機發動引擎,然后用白毛巾堵在尾氣排放口,如果發現白毛巾變黑,則這輛車不許進入東京。如今,日本汽車出廠時都已安裝了過濾器,排放標準達到了歐洲三級標準,東京市內的幾萬輛出租車都是使用天然氣。這些努力使得整個東京天青云白,視野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