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2月23日由發改委發布的通知《關于改善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無意中將此前流傳的電改9號文已下發消息坐實,這也意味著,自去年6月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明確要求以來,中國進入新電改時代。
與2002年的電改5號文所不同,9號文試圖通過“放開兩頭,監管中間”的市場化和政府監管手段,催生一批電力上下游領域新“玩家”,構建市場化主導的新法則的新生態圈,尋找一種循序漸進、逐漸化解的方式,最終實現破除電網壟斷頑疾的目的。
面對電改蛋糕,蠢蠢欲動者不乏電力產業鏈上的發電大佬、電網三產公司、輸配電設備小企業、夾縫求生的新能源和節能服務企業等,簡單歸納為國企和社會資本,甚至還有外資企業。一場電改新“玩家”搶食蛋糕的好戲正在上演,形形色色、各有背景的投資者即將粉墨登場。然而鹿死誰手依然是個未知數。
而這或許正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所言,電網公司的角色變化是本次電改的關鍵。原本靠“統購統銷”壟斷輸、配、售電三大環節的電網公司,能否不再吃電價差價呢?能轉變為“電力高速公路”只收取核定輸配費用嗎?而且電力交易機構的性質以及如何組織、運作,文件都沒有明確,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細化。9號文的配套工作還有很多需要開展。
如今博弈仍將持續,電改進入“深水區”,電改新“玩家”又將何去何從?
抽芽
在某配電設備公司老總李強看來,9號文最大的亮點在于放開售電側市場和增量配電市場。這意味著很多能源資產重估的機會來了。每年萬億級新興售電市場和數千億增量配電市場的“超級大蛋糕”,已經近在眼前。
一葉知秋,李強羨慕的是,第一個吃螃蟹者已經誕生。
一則深圳市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科陸電子)于3月26日發布的公告稱,公司收購了深圳市深電能售電有限公司20%的股份,這個新面孔頓時引起了外界的關注。
去年11月25日,發改委將多方多次討論的電改方案上報給中央,直到3月16日才正式下發到相關企業。而深圳電價改革需求迫切,電網結構簡單,因此早在去年11月4日就被國家發改委敲定為輸配電價改革試點。
或許正是由于深圳有改革的基因,在電改方案處于各方猜測且未下發的階段,1月30日,深圳市深電能售電有限公司(下稱深電能公司)由江克宜在深圳悄然注冊成立,公司注冊資金僅為1000萬元,但在放開售電市場的電改政策下,作為第一個成立的民營售電企業,這種身份注定了公司和江克宜本人將備受關注。
江克宜對記者透露,他今年已從深圳供電局辭職,轉身創立了沒有任何國資背景的民營企業。目前仍在尋找國內外長期的合作伙伴,也在招聘相關的技術人才和工作人員。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幾大股東依次為:江克宜剛注冊成立的深圳市國電能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持股60%、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0%、科陸電子持股20%,其中科陸電子以配電設備生產銷售為主業。
而在科陸電子公告中披露,由于售電經營許可證國家有關部門尚未開始向有關民營企業發放,所以深電能售電公司現階段還沒有領取,暫不能開展售電業務。售電經營許可證的取得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售電牌照到底何時下發,目前無從得知。而業內人士表示,由于深圳作為試點走在全國最前端,第一張售電牌照很可能“花落”深圳的某售電企業,至于深電能公司能否成為第一個擁有售電牌照的民營企業至今無從知曉。
另外,業界的判斷則是,三年內,第一批售電牌照可能從深圳、內蒙古、云南、四川等試點或即將是試點的區域內誕生。三年后,試點試錯成熟后逐漸向全國推廣。
無獨有偶,嗅覺敏銳的人并非江克宜一人,總部在北京的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京科銳,002350)董事長張新育在更早的時候便著手布局了。
記者從北京科銳公告中得知,因籌劃重大事項自3月6日停牌至3月20日開市再次停牌,至今公司股票仍在停牌當中。
而此前北京科銳動作頻頻。3月10日公告稱,為了進一步拓展電力服務業務,北京科銳收購鄭州開新電工有限公司30%的股權,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去年12月11日公告稱,北京科銳擬與鄭州開新電工有限公司等5家電力設備及服務公司合資,在鄭州市設立河南科銳電力設備運行維護有限公司,北京科銳是新成立公司的控股股東,持股50%,其他5家公司分別持股10%。
李強對經濟觀察報透露,現在看來,國家將向社會資本放開新增的配電市場,河南科銳電力設備運行維護有限公司是張新育提早布的一步棋。至于新公司以后是否可以售電,目前還不明朗。記者在河南科銳電力設備運行維護有限公司的注冊信息中了解到,公司擬經營范圍包括機械設備維修、電力技術開發、技術服務等。
對比兩個擬吃螃蟹者的布局戰略發現,它們都與電網企業有著一定關聯,且兩者都試圖構建配、售電垂直一體化的小型“國家電網”。這種看似偶然的巧合卻嚇退了一批毫無背景的民營企業,不過,目前來說,垂涎蛋糕的投資者依然很多,更多的“玩家”正在暗自籌備或觀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