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霧霾調查篇《穹頂之下》在網絡上被瘋轉,環保概念股在資本市場走紅,“治霾”成為兩會熱詞。在這場與PM2.5爭奪藍天的持久戰中,銀行從來就不是缺席者。前不久,興業銀行上海分行以金融無形的手推動風力發電項目落地,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領域實現融資新突破。
上海目前電網電源結構較為單一,基本以火力發電為主,但火電發展不僅要受到站址資源有限以及“雙控取”環境保護要求等條件限制,更重要的是其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排放,將讓我們花上更為高昂的代價為這種非可持續發展買單。隨著上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每年都存在較大的電力缺口,需要從區外和華東網受進大量電力。
興業銀行上海分行此次融資近4億元支持我國首個大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的二期工程,該風電場裝機容量為102.2MW,建成后擬接入上海市電網,年上網發電量23846萬kWh,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為電網節約標煤約7.7萬噸,相應地減少燃煤所產生的二氧化硫1914噸,一氧化碳18噸,氮氧化合物1647噸,碳氫化合物7噸,煙塵800噸,所減少的溫室效應性氣體二氧化碳21萬噸,相當于10000輛出租車1年的排放量,還可節約用水7萬噸,相當于600戶家庭一年的用水量,將明顯改善上海的空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
興業銀行上海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低碳、循環、生態經濟的發展蘊含著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商業銀行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加強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信貸投放,才能實現自身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銀行以商業化形式履行社會責任的最佳方式。興業銀行在這一領域起步較早,已逐步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產品和服務,截至2015年2月,上海分行綠色金融融資余額近120億元,未來將進一步加大創新,在節能減排重點領域加大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