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風能協會發布了《2014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61臺,容量達到22.93萬千瓦,相比2013年3.9萬千瓦的新增裝機,增長了487.9%,其中潮間帶新增裝機容量為13萬千瓦,占海上風電新增裝機總量的56.69%。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海上風電項目累計裝機容量達65.79萬千瓦,位列世界第五,占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0.58%。
政策護航 順風而為
相比2013年近乎停滯的狀態,2014年的新增裝機容量讓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暖意。
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推出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政策,明確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2017年前投運的近海海上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0.85元/千瓦時,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0.75元/千瓦時。
2014年1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1053萬千瓦的44個海上風電項目被列入開發建設方案。將督促沿海各省加快開工建設海上風電項目,對海上風電建設進展情況及時跟蹤監測。加大項目推進協調力度,力爭2016年底前有較大突破。
“如今已至‘十二五’收官之年,大家不必為‘500萬千瓦’的目標能否完成擔憂。”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2014年海上風電電價政策出臺,未來兩年的核準計劃也已發布,我國海上風電具備了加快推進的潛力。“目標”只是釋放出發展海上風電的信號,更重要的是通過項目實踐,使我國在海上風電工程開發、技術、設備、成本等方面得以完善和加強,為“十三五”打好基礎。
電價政策 尚待探索
部分業界人士表示,雖然主管部門近來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但從目前狀況來看,仍難以使海上風機真正“轉”起來,大多數企業目前只是在“跑海圈風”,搶占資源先機,為將來做準備。其根源在于,在目前電價政策、技術能力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運營海上風電,企業仍可能面臨無錢可賺的局面。
2014年6月出臺的海上風電電價政策規定,非招標的近海風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按照每千瓦時0.85元的電價測算,一個10萬千瓦的近海風電場,資本金內部收益率約為8.91%,還不足9%。”秦海巖對媒體表示,這只是理論推算,實際情況中還有很多邊際條件難以囊括。同時,鑒于我國海洋工程條件的復雜性,以及初期階段工程造價較高、運維費用較高的情況,目前實施的海上風電電價的實際支持作用并不大。
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的建設成本維持在1.5萬元~2萬元/千瓦左右,是陸上風電的2倍。 據稱,年發電小時數達到3000小時以上才可盈利,目前我國風電年平均發電小時數在2000小時左右。新能源研究人士吳可仲認為, 現在風能資源較好的地區幾乎已被瓜分完畢,考慮到海上風電漫長復雜的建設工期以及后期高昂的運維成本,這樣的投資成本和電價水平對于企業而言,要想確保盈利仍然面臨一定的風險。
據了解,在標桿電價政策推出之前,海上風電一直通過特許權招標確定上網電價,2010年國內進行了首次海上風電項目招標,通過招標確定了4個項目,但其進展非常緩慢。當年首輪招標時,為順利搶占資源,企業不得不壓低價格。首輪中標的四家企業,中標電價分別為0.7370元/千瓦時、0.7047元/千瓦時、0.6396元/千瓦時和0.6235元/千瓦時,這甚至遠低于后來確定的上網標桿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