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占份額 再說開發
海上風電有一個從近海到深海推進的過程,隨之帶來的投資成本也勢必增加,多數海上風電開發商對此持有較“冷靜”的態度:“海上風電還處于小規模的摸索階段,對企業來說,經濟效益當然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但現階段,我們首先要考慮占領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潮間帶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43.45萬千瓦,占海上裝機容量的65.6%,近海風電裝機容量占34.4%,其中規模化項目有近海風電項目東海大橋海上項目 (10萬千瓦)及其二期項目,龍源如東海上(潮間帶)示范風電場,還有如東擴建項目,其余主要為各風電機組制造商安裝的實驗樣機。
“隨著將來海上風電往深水遠岸推進,潮間帶項目預計不會大規模增加,但現有已規劃或在建的潮間帶項目,光是在江蘇就有將近200萬千瓦的容量。”江蘇某企業負責人認為,隨著大批新項目的不斷推進,海上風電必然從潮間帶走向近海、深海。
“對于今年我國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我認為雖然會有所加速,但仍需持有謹慎樂觀的態度。與生產制造水平相比,技術研發能力目前仍是國內風電企業相對薄弱的環節,因此應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電機組研制工作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加大支持力度。”秦海巖說。
技術突破 仍是關鍵
除價格因素外,技術突破也很重要。這些技術包括,海上大容量風機檢測、大容量海上機組、海底電纜敷設技術、海上施工技術等等。目前,中國在海上風電相關技術上的地位還達不到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英國某雜志評出的7款5兆瓦以上的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皆為歐洲品牌。”某國內海上風電設備供應商說,“當前,歐洲的海上風電技術正在突飛猛進,海上風電場的離岸距離最大已經超過120公里,水深最大超過了50米。此外,諸如在海上風能資源詳查、海洋地質勘探、工程裝備制造、運維及生活船舶建設等方面,處處反映出結構縝密、分工細化的產業供應鏈體系建設理念。這些很值得我們反思,否則不久之后我們就只有跟在人家后面學習的份兒了。”
在今年“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提案直擊海上風電面臨的四大困境,其中之一就是核心裝備國產化進程緩慢。“海洋環境遠比陸地環境復雜,海上風電技術難度大。雖然我國在整機制造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核心設備國產化進程緩慢,國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對此,提案中建議:組織成立聯合研發機構進行技術攻關,加快海上風電核心技術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以及海上風電標準體系和認證體系建設。
對此,有關專家也表示,中國目前發展海上風電的策略應該是量力而行,穩中求進。即保持一定規模,為發展技術提供支持,又不盲目冒進,防止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政府應鼓勵和引導海上風電的技術發展,投資企業應充分考慮海上風電的技術先進性和投資效益。這樣,我國的海上風電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