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大唐新能源試驗研究院完成了錫盟輝騰梁風電場梯級葉片加長項目,預計發電量可提高15%左右,單臺機組年增加收益將高達18.17萬元,這是該院在風機提效方面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大唐新能源試驗研究院,這個剛剛整合成立一年多的科研院所對于很多人來說也許還并不熟悉,但其前身新能源北京檢修分公司卻一直走在國內風電領域的前列,并取得了眾多不俗的成績。從7個人的設備管理部到行業領先的專業化新能源科研院所,從單一的風機檢修維護到覆蓋風電行業全產業鏈再到為新能源公司乃至集團公司風電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支撐,新能源試驗研究院在專業化管理和科技創新的道路上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扎實的腳印。
主動求變,一切向專業化看齊
集團公司2005年投產的第一批風機,是由世界排名和市場占有率均為第一的丹麥維斯塔斯公司所生產,質保期只有2年。如若不能實現自主檢修維護,對出質保風機的安全穩定運行將產生很大影響。2007年,時為大唐赤峰賽罕壩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新能源公司果斷成立了設備管理部,致力于出質保風機的檢修與維護,打造專業化檢修團隊。自此,設備管理部以赤峰為大本營,輻射到甘肅、多倫、通遼等地,檢修服務涵蓋了龍源、華能、華潤等其他同行業集團公司,短短兩年的時間,由其檢修維護的出質保風機便已經達到了87萬千瓦。
然而,要想在風電行業有更大的作為,不能僅僅停留在風機檢修維護這一個環節,必須打通整個行業的產業鏈。2009年,新能源北京檢修分公司應運而生。承攬風電場運營管理、京能(赤峰)煤矸石電廠13.5萬千瓦機組大修試驗并為其提供技術監控服務,在五大發電集團中率先具備風機自主吊裝能力,建立風電檢修仿真培訓中心,獲得風機電控升降機專利,CE認證證書……在4年時間里,北京檢修分公司在風電行業全面開花,由單一的風電檢修維護公司逐步發展為集風電場運營管理、風電設備檢修、風機技術監控、風電安裝工程、風電技術培訓全面發展的綜合性公司。此外,該公司還取得了電力工程施工總承包三級資質和承裝、修、試三級資質,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三項體系認證,并通過與維斯塔斯公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式成為維斯塔斯公司的專業代維服務商,也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唯一一家具備該資質的企業。
技術人員開展槳葉維修工作
隨著新能源公司發展模式的轉變,需要在提升產業科研能力和設備研究能力上,擁有強大的支撐和保障力量。但行業內和集團公司系統內均沒有這樣專業的新能源科研院所。2013年,新能源公司將檢修公司、設計研究院和CDM辦公室整合為試驗研究院,使分散的技術研究力量形成合力,在前期開發、工程建設和生產經營鏈條,積極發揮支撐、保障作用。
整合后的試驗研究院根據行業現狀、集團公司和新能源公司對風電發展的需求,將專業機構進一步細分,設立“四所四中心”,即資源及技經研究所、風機研究所、試驗研究院、碳資產研究所、風機服務中心、工程建設中心、培訓中心和物流服務中心,堅持走“一體兩翼”專業化道路,即以技術研究為主體,以技術服務和工程建設為“兩翼”,把技術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把技術服務作為新能源公司乃至集團公司提高電量、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徑,把工程建設作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支撐,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努力提高行業知名度和競爭力。而這種專業、高效的管理模式,迅速被華能、龍源、中電投、中廣核等其他同行業集團公司模仿和復制。
專注一線,最“接地氣”的科研院所
“我們是最‘接地氣’的科研院所。”提到新能源試驗研究院與其他科研院所的不同之處,該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苗繼春這樣描述,“一般的科研院所都是以目標為導向,而我們是以問題為導向,從基層企業、從生產一線出發,致力于解決風電場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如達設計值,提高發電能力、效率,技術安全等等,我們研究的產品、解決的技術難題和技術創新最終的落腳點是風電場及其生產經營。”在國內風電行業發展的初期,都是引進國外的技術和設備,而風機廠家不會針對每個風場的具體情況對風機的安全、發電能力、與風資源匹配情況等進行研究改進,隨著裝機容量不斷提高、風電場所處環境越來越復雜、出質保風機越來越多,風電場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前些年國內連風電的相關專業都沒有,風電場的運行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現在從事風電行業的大部分人都是從火電轉過來的,只能一點一點從實踐中摸索學習。”苗繼春說,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和積累,如今新能源試驗研究院填補了這一塊的空白。
風機的安全可靠運行是風電場穩定運行的基礎和保障,但近年來風機掉槳、倒塔、著火甚至“飛車”事故時有發生,新能源試驗研究院在風機安全性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該院優化了明陽風機變槳控制策略,避免安全鏈斷開、蓄電池同時故障情況下的“飛車”事故,并據此編制了蓄電池變槳系統檢測維護技術標準,對電動變槳風機具有普遍指導作用;完善了塔筒在線監測系統,實現對元梁山風場33臺風機塔架晃動、基礎傾斜的實時監測、預警和后臺數據的分析診斷;研發了便攜式振動測試儀,提升了風電機組振動監測和診斷能力。此外,還先后完成了膠南風場華創風機、太和風場湘電風機功率曲線測試工作,測試結果獲得了電科院和專業機構鑒衡公司的認可,相關測試硬件開發工作處于國內領先階段;開展了基于風電機組運行數據的11種機型功率曲線分析、機組運行狀態評估和風場發電能力分析等研究,并完成了集團公司《風機設備選型對風電發電量的影響》課題。
變電站安裝調試
除了機組的安全可控,如何提高風機的發電效率和能力,一直是困擾風電場發展的另一大難題,而新能源試驗研究院在風機提效方面再一次走在了行業前面。該院通過機組控制參數優化、槳葉加長、自主設計的增功組件、葉尖小翼及延長翼等項目,使得風機效率提高5%~15%。其中率先完成的東營風場加長槳葉安裝項目,初步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將提高機組出力10%以上;安裝三種增功組件后,單臺年發電量可增加3%以上,若風電場全部改造后,年增加收益約為162.18萬元,投資預計2年內便可收回。